第三百二十五章 标志性工程-《明末之虎》
第(2/3)页
其实李啸的这个设计规划,相当于达到了现代中国那连接城乡的二级公路的标准。
李啸要求这条水泥官道的最终建筑效果,是宽阔平直,便于排水,不得有坑洼不平,平均宽度要达到三丈以上,哪怕因为地势原因不得不修段窄路,最窄处也要有两丈以上的宽度,以保证那四**马车,最少可以并排三列的间距,进行行驶运输。
要想富,先修路,李啸相信,能把这条贯通台湾南北的明光大道修好后,整个台湾的经济发展,就可以真正踏上高速前进的快车道了。
李啸在前世看过一些修路的资料,里面记载过一条长3o公里的城乡二级公路,若3oo人的施工队,修好的时间是6个月。
只不过,明朝时代的修路,与现代的施工两相对比,有劣势也有优势。
李啸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他是最高决断者,可以让下属迅速执行自已的决定。而不象后世一样,从立项,到审批,到实地考核,到起动资金到位,到招标承建,到各种施工资格审查,到沿线原有建筑拆迁,居民赔偿与安置,到各类物料备齐等等,有一系列的名目要通过。故这些东西,李啸基本可以统统不用考虑,这样一来,李啸开工的速度,比现代至少要提前近两个月。
另一个优势则是,现在的李啸有丰富的人力,两万人的修路队伍,堪称明朝第一。这个数量,已达到了美国当年修建横贯美国东西部的大铁路,所使用的华工人数的两倍!
当然,与现代相比,李啸最大的劣势便是,他没有现代化的施工设备,只能全凭人力与畜力。所以在个人施工效率上,远不如现代社会。
李啸在心里计算了下,刨去那些繁琐的准备,实际上那条3o公里的城乡二级公路的修路时间只有4个月。平均每人每月修路里程为o.o25公里,也就是25米的样子。
那么,在缺乏施工设备明朝,按4个人可抵一个现代修路工人的效率来计算,2万人一个月可修125公里。按台北至台南全程约350公里的最长值路程来计算(现代台北市到台南市全程公路长度为314公里,但因为考虑到明朝没有建造隧道的技术,以及为了尽可能少的建桥梁而不得不绕路,故只能将路线拉长),这样的话,要近3个月方可修好。
当然,再加上因物料不及时而误工,与修建拱形桥梁之类要多花时间外,具体的建成时间,很可能还要多花上二个来月。李啸算定,最迟在半年之内,整条道路就可全部完工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