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济尔哈朗有丰富的领兵作战经验,他的办法是将火炮阵地布置在山脚之上,山腰之下。 兼顾射击角度和炮兵的安全。 轰! 数十枚弹丸或砸在明军阵中,或飞过明军头顶落在他们身后。 被炮弹击中的士兵非死即伤。 但... 明军没有停止进攻,而是扛着伤亡继续迈步向前。 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半途而废。 为了躲避建奴的火炮,明军步兵加快了冲锋的步伐, “杀!” 每迈出一步,他们就齐声喊杀振奋士气。 “总督大人!”中军参将放下千里眼向王永吉汇报,“发现六个建奴炮营阵地。” “派小股骑兵前去袭扰,第一梯队的步兵继续进攻!” “是!” 轰隆! 数支明军骑兵从步兵侧翼杀出。 战马的铁蹄踩在干涸的泥土上,溅起大片扬尘。 十几支二百骑左右的骑兵笔直的冲向建奴炮营阵地。 建奴炮兵阵地的位置比山脚高,比山腰低。 火炮的特点是贵重! 尤其是重量,轻则数百斤重则数千斤。 仅凭人力无法运输。 所以在当时,无论明军还是八旗兵都使用马车或者牛车运输火炮。 既然动用了车辆,那么通往炮营的道路必然可以容纳骑兵通行。 “明军骑兵来了,快设置路障!”八旗炮兵将领看着奔来的明军骑兵,立刻大喊起来。 不用他吩咐,炮兵们早就在沿途设置了大量的拒马和鹿角。 明军能绕则绕,实在绕不开就用带钩子的绳索将路障挪开。 然而不等他们接近炮兵阵地,远处的八旗援兵就到了。 双方先是互放箭矢,随后在山脚下展开了厮杀。 轰! 第二轮火炮声响起。 由于入射角度的增加,导致炮弹威力大减。 这一次炮击造成的伤亡只有上一次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 此时明军已经攻到了山脚下,他们拿着火器弓箭一边攻击山坡上的八旗兵,一边沿着山坡向上爬。 八旗兵居高临下进行反击。 “命炮营向前移动,在前面的土岗上设立阵地!和半山腰的建奴炮营对轰!”王永吉观察了一会后下令。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