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乱钱渐欲迷人眼-《重回80当大佬》


    第(2/3)页

    顾骜也非常大气,任由对方比价。作为经历过后世互联网时代的人,他并不觉得这是“备胎行径”。

    历史上,张仲谋回湾湾创业的时候,自己其实没什么钱,凑死凑活也就千把万。

    不过行政院基金牵头的资方还算给面子,给了他一个已经比较超前于当时时代的团队估值,谈判之后认为“张仲谋这个人,以及他带出来的德仪半导体骨干团队,本身就价值五千万美金”。

    所以最后总的湾积电成立时估值是4亿美元,其中湾湾行政院发展基金掏了1亿多,占了40%几,飞利浦的八千多万20%几、台塑王永庆七家加起来也是20几。

    然后张仲谋及其团队,靠着5000万团队与成果估值+1000万美元现金投资,占股15%。(6000万占4亿的15%)

    这在历史上已经很难得了,因为80年代中期的全球科技行业环境,还是不太认“你这个人就值几千万美金”这种算法的。

    当时金融资本圈里的主流观念,认为人的无形影响力、圈内资源这些是无法作为公司出资的。

    不像2000年前后,随便一个点子形成企划、有个团队,都能骗到钱。

    这些历史数据,顾骜当然是不清楚的,他又不是脑内自带百度的有备而来穿越者。

    不过他可以慢慢谈。首先因为他是个人身份投资,那话语权肯定是不能跟历史同期的行政院发展基金相比的,让给张仲谋的团队一个更高的估值也是必须的。

    而顾骜知道张仲谋的能力和他商业模式的潜力,更重要的是知道这种模式对于补全顾骜自己的电子信息产业链、确保供应链安全性有很大意义,所以即使给张仲谋更高的估值,他也不觉得亏。

    于是短短几天的谈判后,历史上湾湾行政院发展基金给的5000万估值,到顾骜这里让步到了1亿美金。

    本来么,其实八千万、九千万也都是能谈的,但顾骜更在乎的是快刀斩乱麻形成的震慑效应,所以也懒得计较最后千把万了,直接给个一亿,那就从八位数到九位数,可以暂时冲击一下谈判对象的感官,让对方因为震撼而暂时智商下降。

    千万别觉得奇怪,一个有震撼力的金钱数字,有时候是会让本来冷静的人、暂时因为思想冲击而智商下降的。

    谈判临近结束时,顾骜看得出来,张仲谋对于“他本人及他的团队值1亿美元”这个价格,还是非常满意的。

    不过,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张仲谋算了一下之后,觉得依然会被顾骜持绝对大股,怕将来经营决策依然被顾骜掣肘。

    而顾骜是不太可能再引入其他巨头股东的,这就跟历史上张仲谋在湾行院发展基金拿到的格局截然不同了。

    历史上,湾积电起步的时候,各家之所以是42%、22%、21%、15%的股权格局,为的就是张仲谋跟常先生说好了,平时行发基的42%是授权给张仲谋自己的15%,一起合并决策的,行发基是不管事儿了。

    这样,日常张仲谋就能得到57%,平时不用开董事会、股东会,就能把战略和战术层面的事儿都定了。

    同时,万一将来湾湾最上面发生变化,行发基被某些想损害小股东利益的势力掌握了,那么张仲谋只要联合台塑七家或者飞利浦的任何之一,就能有36%的投票权,超过了30%这条红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