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境界的提升-《明士》


    第(2/3)页

    他闭门谢客的唯一目的就是想要整理一些东西。写出一本或基本学术专业方面的书籍,这个想法是他在返回上林村的途中浮现出来的。而且这个念头一旦浮现出来,便如同扎根一般根深蒂固。

    罗信之所以有这个想法,一方面是他需要真正士林圈内的名声来为自己未来的仕途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也是他有这个能力。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撰写这些书籍,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撰写。

    在嘉靖之后,虽然没有出现像朱熹和王明阳那样的开派祖师,但是却也出现了很多大儒,比如明末时期的刘宗周。清初的黄宗羲。还有明清很多的大家,甚至是民国后期的儒学大家。

    更何况……

    在后世那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对于儒学的研究有着很多的新奇观点和深入的研究,也就是说罗信有着庞大的资料库,他需要的只是将这些资料整理出来,然后形成一个体系。这就相对容易了很多。

    所以,罗信一回到上林村就兴致勃勃地开始了。

    但是,他想的简单,当他真正开始做起来的时候,却发现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样简单。

    首先是资料的庞大。不说后世的那些新奇的观点和深入的研究,只是整理嘉靖年后到民国之前的资料就花费罗信很大的精力。这还是在罗信大箱子里面都有着已经誊写好的资料情况下。这些资料的思想体系并不统一,总体来说是有着两个方面的体系,一个是程朱理学体系,一个是王明阳的心学体系。

    再说后世信息爆炸的那个年代,也有着很多能够融合进大明这个时代的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实在是太过零碎,为诸家之言,想要把这些零碎的资料融合进一个体系,绝对是一个困苦的过程。

    罗信头三天什么也没有做。他思索的只有自己撰写的书倾向那个思想体系,是程朱理学还是心学。

    毫无疑问理学是符合皇帝统治天下的思想,这也是心学在嘉靖年间被打压的重要原因。但是罗信的心中却更倾向于知行合一的心学。

    比如刘宗周在年轻的时候是理学的簇拥者,但是后来却变成了不遗余力宣扬心学的信徒。因为理学中知难行易的思想让读书人整日都沉醉在浮夸之中。而没有实际上的行动,比如明末的东林党,已经忘记了儒家的根本。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