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造船大单-《大宋燕王》


    第(2/3)页

    六十艘船的建造工期紧张问题,杨丛义向他们介绍了流水线生产方式,毕竟需要的船种类不多,完全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加快生产速度,比一群人从头到尾建造一艘船,能节省很多心力和精力,老吏和船匠一听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自然信心大增。

    后来,杨丛义又提出来再额外建造一艘大海船,不能低于四千料,最好能达到五千料,能造多大就造多大,作为船队指挥船,功能要齐全,外观要高大好看,下海要安全。并且告诉他们,钱不是问题,两千贯、三千贯、四千贯都行,关键是得造出这种高大威武的海船。

    只要朝廷给钱,费大人来者不拒,莫说四千料五千料,就是六千料,他也能造出来,直把老吏和老船匠听的直发呆,牛皮不是这么吹的,这么大的船哪能这么容易就造出来,得找到合适的龙骨才行,能做大船龙骨的木材要到深山去采,船厂并没有那么大的木材,不知道要耗费多少时日。

    一群人商量讨论了许久,最后把杨丛义提的要求,众人的讨论结果、解决方案等,全都记录在案,杨丛义这才放下心来。

    至于预付造船费问题,杨丛义拿着回易督造处的文书直接去了泉州衙门,预支了两万贯钱,交割给造船厂,剩余造船费用,三个月后再付一万,之后每月支付五千贯,等船全部造好,再结算尾款。

    造船的事情谈妥,只等船厂招募人手开工,而杨丛义接下来还有事情要做,招募海船舵手和出海经验丰富的水手。

    泉州是沿海大港,每年出海的船只不会少,舵手水手也好招募,只是杨丛义要招募的太多,六十艘船,舵手至少就得七十个,水手更不用说,至少要两千人以上。但现在并不急着招募到位,毕竟船都没开始造,他只需要先把招募信息散播出去,只要船造出来,用不了一两个月就能招募到足够的人手。

    杨丛义再次来到市舶司,找到严大人,请他帮忙扩散一下招募远洋舵手和水手的消息,市舶司人手还是很多的,他们要控制进港出港的商船,防止偷税漏税,还有就是严查走私,很多外国的商船货物,只能是市舶司买过来,然后再转手卖出去,这就叫专营,除了市舶司,谁都不能卖,权力很大,所有商船都要经过他们的检查,接触的水手舵手等从事海上回易的人肯定不会少,帮忙扩算招募一些人手,对市舶司来说易如反掌。

    做完这些事情,杨丛义未做停留,当即离开泉州,策马返回临安,还有许多重要人手要招募,不回到临安办不成。

    二月初,杨丛义马不停蹄的赶回了临安。

    保和坊的回易督造处变了样子,院子门外挂起了牌子,看起来更像个办事处了,而不是偷偷摸摸的小作坊。

    回去当天,看到回易督造处多出来的几个老先生,杨丛义知道,这应该就是汤鷽从老家找来的人,算是他的回易班底吧,杨丛义只能羡慕。

    顾不得休息,他找到汤鷽,两人相互通报了各自工作的进展。他把泉州一行主要成果,原原本本相告。而汤鷽也告诉他,督造处的几个老账房先生,都是从他家抽调来的,他爹听说他得了官职,大摆三天流水宴席,广告乡里,随后就把几个得力的账房先生调来协助他,还将采购售卖药材的几个掌柜也都调来临安,他的物资采购班底算是勉强组建起来,但他家的药材生意,怕是要大不如前了。

    汤鷽暂时把账房先生留在临安,而几个掌柜都已经派了出去,去各地有名的窑场、织造厂、绸缎庄、茶厂,开始前期采购接触,但还是人手太少,大宋实在太大了,州府上百,几个人一时间根本就跑不过来,他自己在临安也是干着急,帮不上什么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