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吹出来的弘治大捷-《明末好国舅》


    第(2/3)页

    其他的就是边备荒废,“三大捷”流传至今,但“弘治中兴”里,很明显武备不在中兴之列,它应该是弘治朝最出名的弊政,甚至于所谓的“三大捷”完全可以当一个笑话看。

    张璟在后世,就记得《明史》所载文治武功的弘治帝,除了文治以外,其他都与《孝宗实录》记载不同,而在《孝宗实录》里,“三大捷”的实际情况,明显和《明史》不同。

    比如《明史》载:火筛犯边延绥,巡抚陈寿到了,安排部署,率领明军诸道袭击,斩获甚多。朝廷刚刚派遣苗逵等重兵至,可是陈寿已经上奏捷报,孝宗嘉之,加录一等。

    这些可和《孝宗实录》中所载不同,《孝宗实录》载:弘治十四年,孝宗命征虏大将军总兵官保国公朱晖,提督军务都御史史琳,及监督太监苗逵,帅五路之师,共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出征河套。结果却是“虏已先觉,徙家北遁,军还。斩首三级。”

    不得不说,《明史》就是个大笑话,这场吹嘘的大捷结果,根本就是来犯的敌人已经撤退了,明军根本没有追击就“还”。

    十万大军出征,明军斩首三级,这叫大捷?

    可是仅仅过了不到一个月,火筛转头又回来抢劫了。

    实录记载“时虏拥大众入内地纵掠,所亡失人口产畜不可胜纪,命将出帅且久,诸镇拥众兵不能御虏,先后斩虏止十二级,以捷闻。议者耻之。”

    说实话,无论别人怎么看我,反正张璟都认为文人吹嘘呢弘治朝这场为大明换来数十年边塞安稳的大捷,就是个大大的笑话。

    毕竟,这次声势浩大的出征,先后斩首只有十二级,“诸镇拥兵”却不能抵抗,损失不可胜纪,就是明朝得有识之士,都引以为耻,又从哪里来的弘治武功的大捷?

    真不知道那位叫陈寿的巡抚官,到底有什么背景,能让螨清修的《明史》这么给他贴金?

    而且最让张璟疑惑得一点,那就是陈寿到底有没有参战,原因就是《孝宗实录》里面,都懒得提这人,找不到有关他作战的任何记录,倒是《孝宗实录》里,在十五年记载陈寿"以内部指挥诈报功次失于核实"的罪名,被罚俸两月,后来又因"不能保障地方"被劾,弘治十六年就被调到南京任闲职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