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免得回去还要解释一次。 白彦军见他不想谈这事情,也没再说。 谢凯心里的想法他没法知道,但他也清楚,谢凯的很多想法几乎都是为404未来发展而考虑。 白彦军看着谢凯,只说早点休息。 随后把谢凯赶回他自己的房间去了。 这一次所经历的事情,让谢凯再一次意识到生命的脆弱。 还有很多事情没完成,对莫齐跟儿子的都是亏欠的。 一旦小命没了,不经他的谋划成了竹篮打水,就连老婆孩子都陪不了。 当初莫齐躺在床上,人在,即使醒不过来,他也没有太大的失落感。如果他不在了,莫齐或许为了孩子会活着,但是绝对不会快乐。 谢凯决定了,这次回去后,一定要老老实实呆在国内,陪着老婆跟孩子。 关于其他事情,不再去考虑那么多,也不再有那么强的好奇心。 他一个人根本改变不了太多的东西。 活着,还有改变的机会。 一直到第二天下午,苏联高官们,才再次出现在中方代表团的视线中。 他们一行人脸上都带着笑容,丝毫看不出来昨天晚上经历了一场生死。 季米诺夫直接对中方成员解释,“诸位,昨天晚上的事件非常抱歉,是由于飞机增压机在八千米高空突然停止工作,降低高度后,增压机又重新开始工作。而安-225对于起降的机场要求非常高,机组成员没有选择迫降……索性,没有造成人严重后果。” “增压机?怎么可能会是增压机出现问题?突然停止工作,又开始运行?”赵峥作为航空工业部的副部长,自然清楚这个东西对于民航客机来说有多重要。 按理来说这样的情况不应该出现在飞机上。 季米诺夫看着他,耐心解释着:“赵副部长,安-225飞机,本身作为大型运输机,原本是用于发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跟运载火箭的发射平台,而不是作为民航客机,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方面考虑就没有那么完善。” 季米诺夫的解释,谢凯还是相信的。 安-225本身就不是为民航客机而设计。 国内的运-8作为军用运输机,在没有引进美国的气密舱跟空调技术前,几乎整个机舱都不具有气密性,后面的货运机舱那是到处漏风的,在里面的押运人员,在大夏天都必须裹着厚厚的军大衣! 他坐了好几次运-8,知道坐在后面的机舱是怎样的感受。 而且运-8只要在后面货舱有人的情况下,飞行高度都不会高于三千米。 从季米诺夫对于昨天情况的通报,谢凯也清晰的意识到,苏联航空工业方面的电子技术发展是在太过滞后,才造成这些故障。 民航客机的生产过程,为了防患于未然,减小故障隐患,整个加工过程中不仅需要采用更先进的加工技术,同样需要严密的制造工艺来制造密封性能更好的机舱。 对于压力传感器的灵敏度需求也是越高越好,而且还需要配备完善的氧气供应系统。 苏联电子工业落后,使得电子控制系统方面有着缺陷,就连需要更高灵敏度的压力传感器,可能也有着不小的问题。 相对来说,对于大型飞机的结构强度,能够用不锈钢包着一个发动机把米格-25这样“双3”性能指标成功列装部队的苏联人的设计,是绝对安全可靠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