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咱们国内有c-910,而且当初还参加过巴黎航展啊。”郑宇成有些不理解了,“国内自己不能制造大飞机,他们这样还能理解,咱们自己有了,还想着技术讹诈?” “民航订购的c-910,到现在,一架都没有交付,船王的两架你们也没交付……” 赵峥幽怨地看着郑宇成等人。 404几人,顿时不吭声了。 这次的大飞机交付,虽然尚未到交付期,却因为秦飞在产能扩大方面的进度延迟,即使有着谢凯提出的脉动式生产线,可产能上,也不是一时间能建立起来的。 产能最大的沪市大飞机厂,却用来跟麦道合作了。 被404运走了所有技术资料,关键装备,还拼命挖他们的人,麦道在中国的产能同样不高。 “现在第一架批量生产的已经进入最后的生产工序,最多三个月,就会持续交付了……”汪贵林琢磨了一番,安慰着赵峥。 确实很快就能交付了。 “以后国内航空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c-910的各种性能,经过你们这么多年飞行测试没问题,可商业性能如何,为未可知。商业性即使可靠,产能呢?国家航空产业的发展,总不能为了等着你们的产能跟上来,一直面临缺飞机可用的问题吧?” 赵峥的话很现实。 国内航空产业制造产能很低。 红旗集团的发展,远超过配套的单位。 “民航总局都是这意思?”汪贵林问赵峥。 赵峥摇头。 怎么可能都是一致的意见呢。 “既然这样,我们投资这个也不太可能,c-910一架的生产成本上涨了不少,原来还能控制在5000万以内,现在涨了30%左右。”郑宇成看着赵峥,你们内部都不统一,居然想要让我们投钱。 “之前你们搞大飞机的时候,不是有很大一笔发展资金吗?” “那都是用于技术发展的!” 对方居然打他们研发资金的主意! “技术再先进,产能跟不上,配套跟不上,能如何?现在这十多架订单生产结束后,那些配套的单位怎么养活?民航内部现在两种声音,一种是购买国外的飞机,技术跟安全性能有保障;另外部分人认为采购运-10,可以有效减少对外汇的需求……”赵峥把民航总局内部的分歧说了一番。 如果资金需求更少,他们在这方面有更大的发言权,帮运-10争取订单,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少量花钱就能解决国内航空发展的飞机需求,自然没有问题。 “这事情,我们需要讨论。” 郑宇成没有直接回答。 这确实不在他们的预算范围内。 要是成立航空公司,这需要的资金绝对不是少数。 尤其是红旗集团现在有个毛病,任何产业,只要他们投资了,就非得做到全国第一才甘心。 “没啥好讨论的。”郑宇成直接拒绝了,“咱们也没钱……”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