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原本为了儘快完成订单,很多技术能力比较强的军工厂都成了红旗集团的配套产业。 这些产业的技术开发能力不强,为了能配套,这些年持续生产过程中,不断在技术升级产业中进行投入,541就是最明显的。 随着订单交付的完成,国内部队没钱,也没有更多的资金来更新装备,随着404产品外销扩大的产能就开始逐步过剩。 “这些问题确实需要考虑。不过现在最主要的还是顶级高精尖端制造设备的缺口问题。这里面市场很大,国际上依然没有向咱们出口,出口的都没有多大作用,价格还贵……” 不是国际上不向国内出口,而是出口的精度达不到使用需求,完全如同鸡肋一般,价格还老贵。 红旗集团的数控机床,根本供应不上。 五轴加工中心无论是控制系统,还是机械繫统,对于知道精度要求都是很高的。 不了解这个领域的人认为,这就是工业母机,只要有了几台,就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低一等级的设备,那都是错误的。 一台顶级加工中心,使用好了,完全可以制造精度等级更高的设备。 要不然,技术就无法发展了。 而且需要系统的制造体系,才能算是完整的工业母机。 一台设备就能制造更多,工业发展也就没有这么艰难。 “咱自己都不够用,苏联技术专家中,也没这方面的人员……”郑宇成满脸无奈,“你说,苏联人为什么就不在这上面多投入一些呢?要是他们技术好,咱们也能多搞一些这种技术人员,研发速度也就快起来了。” 谢凯看着郑宇成,这老家伙太贪心了。 苏联要是在这方面技术实力强,也不至于落到今天的程度。 搞出什么先进的装备,都需要开发专门的生产设备跟生产线,大量的资金被浪费在这里面。 一旦产品升级,生产线很多设备也需要根据产品的改进而改进。 这也是西方国家一直对苏联禁运高等级数控设备的原因。 东芝事件,不过几台加工螺旋桨专用的五轴加工中心,苏联人得到了,就差点让东芝破产,但是也仅仅只能让苏联的核潜艇噪音更小,无法用到其他领域。 苏联人的生产模式,成本太高,以至于整个国家破产。 要是不破产,他们从哪里去搞缺乏的技术人才? “那位你准备怎么打发?”汪贵林突然转移了话题,“我们技术力量要想得到补充,就必须解决掉这事儿。你老是躲着,也不是个事情。” “哪位?” 谢凯有些适应不了老家伙思维如此跳跃。 之前是两个老家伙适应不了他的思维跳跃,刚刚还在说技术人员的事情呢。 “你的苏联未婚妻……”郑宇成开着玩笑说道。 谢凯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 “郑叔,我是有媳妇儿有孩子的人,咱们国家法律不允许娶两个媳妇儿吧?我这样奉公守法的良民,怎么可能违法?”谢凯真心不想见叶卡捷琳娜。 这女人,是间谍的事情,可能性很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