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唐三金学历高,留学海外归来,哪怕只比谢凯大十岁,扛着上校军衔,也依然很年轻。 这些倒不是谢凯关注的问题。 而是三人肩膀的两毛三,让谢凯感觉到,部队首长对蓝军的期待,好像没有那么强。 “不是没有那么强的期待,而是部队首长担心按照蓝军的模式,整个部队都会破产的。从建立到现在,装备的花费不算,仅仅是那一套卫星通讯系统,都花多少钱了?而到现在,卫星尚未上天。部队首长不少人认为我们是借着蓝军来获得经费……”岳林面对谢凯的询问,叹了口气。 他是军方的人,自然知道内情。 可这种事情,他也不好多说。 毕竟,他也是404管理委员会的核心人物。 部队跟基地的利益,完全可以达到平衡。 关键在于,要达到这个平衡,就需要军方付出非常多的资金,而军方恰好又是最为缺乏经费。 “你这次搞的好东西不少,对于我们基地的技术研发来说,有着莫大好处,可数量上都太少了……”郑宇成也难得地开了口。 基地的事情,他们早就已经不再插手了。 这些不同。 谢凯的乌克兰之行,可以说给数年前就开始制定的苏联遗产计划划上了圆满句号。 后续还能搞到的,那也不影响这次计划的圆满。 “数量确实不多。搞再多,都没用。只要能给我们研究提供借鉴,就没有问题。再说了,搞多了,又有什么用,总不能发展到以后,我们国内装备也是乱七八糟的。目前蓝军一个旅,对后勤系统要求有多高,大家又不是不知道。” 谢凯表明,不是他们搞不到更多数量的这些装备。 实在没有太大的必要。 国内武器装备,本来就已经五花八门。 各种装备,技术有来源于英国的、法国的、美国的,更有大量苏联的,当然,更多的则是中国自己的。 武器装备的标准太多,就会对部队后勤造成严重压力。 “就因为蓝军对后勤要求太高,一年消耗的弹药,比三个甲种师还多。一开始他们觉得没什么,时间长了,消耗太高,又没有产生太大的作用……要知道,各大军区,都在开始搞战术合成训练的实验……”岳林的话,让谢凯有些惊愕。 各大军区都在搞战术合成训练的探索! 他这支小蝴蝶的翅膀煽动所造成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军费本来就紧张,各大军区自然要优先保证他们试验部队的需求。 可蓝军旅,消耗远比其他的战术合成部队更严重。 “各个军区的战术合成部队,基本上都是在搞特种作战,没有我们蓝军旅这样完善的立体作战能力。无论是空军,还是陆军,不管他们多么强大,同等数量上,都不是我们的对手……” 何超说话的时候,不断看司徒雷的表情。 谢凯他们找了借口先离开了。 司徒雷则是继续追问他们蓝军旅的战斗力。 “何超同志,蓝军旅一年的消耗有多大,你们应该知道……”汤诚钧提醒何超,“如果花费三倍甚至更多的资金,仅仅只能获得一支能赢同等数量部队的队伍,根本不划算……” 汤诚钧负责总参技术装备,每天都有不少人通过各种渠道问他要装备、要更多的训练经费。 如果没有蓝军旅,他可以一句话就顶回去——军队需要忍耐,国家战略重心是经济建设。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