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电源车也跟周围的导弹发射车连接在一起,开始供电。 3辆导弹发射车后面,各有一个三联装的导弹发射筒,这些导弹发射筒远比一般发射筒大很多。 此刻,这些导弹发射筒,已经垂直竖立在发射车后方。 只要指挥车把目标数据通过计算机传输到导弹制导系统,这些导弹,随时就可以腾空而起。 整个发射阵地,都在紧张地忙碌着。 这里的雷达,同样探测到了高空上的导弹。 “上级命令,立即发射导弹,拦截敌方攻击导弹!” “立即计算对方导弹弹道,测算最佳拦截点……” 命令,一道道传出去。 各种功能的车辆,正在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导弹营装备数量不多,人员却不少。 “目标数据输入,准备发射!” “高度,33000米;速度1437.56;方向,0523;距离,260公里……” “防空导弹射高不足……” 当准确测算出对方导弹飞行方向的时候,红旗-9防空导弹营的官兵跟开发单位的工程师发现,他们应以为傲,射高达到30000米的红旗-9,居然高度不够。 这还怎么拦截? 差3000米的高度呢。 拥有200公里的射程,高达4.2马赫的速度,甚至最小射程都达到6公里,最小射高也需要500米,如此先进性能的防空导弹,够不着敌人的导弹! “对方导弹变轨了,正在下降高度!” 正在所有人不知道怎么办的情况,雷达显示屏上的数据却忠实地反应,敌人来袭的导弹,正在快速下降高度! 现在,时间只剩下94秒。 而距离,也只有135公里。 “对方导弹正在加速!” 雷达上的数据,依然快速反馈着来自空中的消息。 距离地面高度32公里的上空。 数十枚导弹正在高速飞行。 原本,这些导弹,如同飞机一样,直接在大气层上空快速飞行,一直保持着跟地面的高度,如同海洋中一直保持自己泳层的鱼群一样。 这一切,都被卫星忠实地反馈到地面上。 高空上的卫星,能清楚观察到这一切。 “二级助推器分离,下降高度,准备突防!” 蓝军指挥部。 原本落针可闻的场景中,唐鑫冰冷的声音响起。 一直观看着大屏幕的观摩团成员们,心中早就已经寒冷不已。 对方这不是弹道导弹。 却比弹道导弹更难防御。 弹道导弹,发射之后,就会开始产生导弹,以抛物线的形式飞到外太空,然后在最高点的地方变轨,一边加速一边下降高度,同时在重力的作用下,以更高的速度突击目标。 所以,从理论上讲,弹道导弹在再入大气层的阶段,都是可以拦截的。 而眼前这些导弹不同。 发射后进入到大气层上空,确实按照抛物线的轨迹在走,却在即将到达33000米高空的位置,尾部助推器分离开来,同时,导弹主体则是改变姿态,贴着大气层滑翔…… 轨道变化太大。 刚滑翔没有多远,居然又开始弹头向下,在这个阶段,又脱离一节助推器。 大屏幕上看不到图像,却能看到这些导弹的运行轨迹,助推器在脱离后,由于惯性,依然向前;而导弹主体,尾部点火,倾斜着向下。 这对雷达的计算能力要求非常高。 甚至,对拦截的技术,要求也非常高。 如果战争中,远程弹道导弹使用这样的技术,还能拦截?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