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解决改田为桑的问题-《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第(2/3)页

    “谢陛下!”

    孙良全全身是汗。

    赵桓道:“刘彦宗,你要好好查查,在新政里有许多事情是朝廷与商人合作来做的,朝廷掌握的大好资源来扶持商人,但绝对不能借由随意损害百姓!”

    “遵旨!”

    “都下去吧,朕还要吃火锅。”

    大臣们道:“臣等告退。”

    皇帝最后没有直接给出判定的结果,但其实已经给出了,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

    作为官场老谋深算的徐处仁和唐恪,怎么会不知道皇帝的想法?

    徐处仁回到政事堂,就让吏部草拟了一份对孙良全升官的文书,当然是褒奖他对新政的执行力度。

    但是,皇城司亲自护送孙良全回明州,在半路上找了个四下无人的地方,将他吊死了。

    而对外却宣称,孙良全回明州途中,因病去世。

    新政损失一位人才,皇帝不甚惋惜,皇帝在朝堂上表现得好像恨不得那个病死的人是他自己。

    新的官员很快上任,明州关于卖地的风波被以雷霆手段压了下来。

    并且还对外公布,明州一位叫章言的富商和县丞勾结,故意压低物价。

    那位县丞被免去官职,并押入京师问罪。

    如此,明州的改稻为桑一事的进度不变,只是力度暂时缓下来。

    明州的厢兵开始去深山里做招安。

    这事并未结束,因为赵桓的1亿2000万的问题没有解决。

    若是三年之内,海外丝绸真的能给赵桓带来这样一笔收入,他就敢在三年之内,大力扩张火器营和骑兵。

    到时候,他要亲征西夏,一战打得西夏灭国,让西夏彻底回归大宋的怀抱!

    那么,回到1亿2000万的问题上来。

    明州案皇帝没有公开做任何表态,但是实际行动已经告诉唐恪了,别想着牺牲农业来给你的丝绸输血,小心朕让你流血。

    但是,丝绸要按照进度给朕搞出来。

    在粮食的总量起来之前,唐恪是不可能大规模动现在的农田了。

    朝廷也不可能出台政策高价收蚕丝的,那是在给自己挖坑,一旦这样的政策推出去,百姓一看蚕丝比种田来钱快,都去养蚕了,粮食的总量下降了,粮价必然要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