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制度-《苏厨》
第(2/3)页
他们要成为京官,按照正常流程,要先做两任知县,有关升状,方得做通判;
再做两任通判,有关升状,方得为知州;
做两任知州,有关升状,然后可分两条路走。
一条做各路提点刑狱,提刑满一任后,升为转运使。
一条担任中央郎官,以郎官身份除中央各部要员。
要是步步顺利,三年一步,合计下来也是二十四年。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还要涉及到考核。
一年半或者两年,会对官员进行一次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履历出身、业绩、过失、请假等事项,以及所在机构长官批写的评语意见这叫考课。
接下来对完成任期和考课的官员,再勘验其档案文书是否齐备及真伪,并审核业绩与推荐意见等情况,以决定其能否迁转这叫磨勘。
通过磨勘的低级官员,依据规定改换官秩,一般给予晋升京官序列的待遇这叫改官。
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幸运地留京这叫朝升。
每走一步,还需要有五位以上的保人,这叫举主。没有点名声政绩,光找齐举主都很难。
然而所有这些,才仅仅与官职挂钩,对大宋官员来说,真正重要的其实是差遣。
没有差遣的官员,叫阶官,又称寄禄官:五品以下的寄禄官收入很少,基本上家里人上了五口,在汴京生活都有些问题。
官多活少,差遣就成了稀缺资源。
到了苏油所处这个时代,州县出现长官缺位,具备资格的人选已经多达十位以上。
因此,能否拿到差遣,就显得至关重要,轻官职重差遣,是大宋的官场生态。
当初以苏油探花的成绩,韩琦给了状元及第的官职和同进士出身的差遣,苏轼认为严重不公,都想去敲登闻鼓了,就是这个原因。
得到差遣,叫“窠阙”,又是好几条途径。
第一条路叫辟举,一些中央部门,具有辟举权,长官可以为本司聘任僚属。
比如御史台,谏院,长期需要大量新鲜的炮灰,就是个低级官员留京的好渠道,不过风险极大。
因为御史台位卑权重,是推倒宰相的先锋军敢死队,一旦失败,惨不堪言。
而且就算成功,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里边那八百。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