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 人性的君王-《苏厨》
第(2/3)页
司马光笑道:“看来明润《伦理》之说,是摇动伯淳精神了。”
程颢说道:“但此子毕竟年轻,日后位高权重? 难免心境也会变化。”
“君实? 司徒一职,多是虚授,然以明润之能,难道还能让他不着实务?”
“我与之私交不多,不过他对你可是一直非常尊重? 你去信告诉他,不要畏议而忧讥? 《伦理》里所言的‘责任’二字,他理应担当起来。”
司马光摇头:“此子对我尊重? 可也不代表他就会对谁言听计从。”
“当年介甫与他同船,论辩三日尚不能使稍屈? 可见其心中义理坚持? 早已通达明透? 岂是你我所能动摇?”
说完又是唏嘘:“老夫十五年来皓首圣经,明润却是身体力行。到今日知行合一,神完气满。”
“《伦理》一出,方知其无一日不在精进,所谓为万民发声,为天下请命,树千古风标,立万世师表。竟是要列坐于周公孔孟之侧!”
程颢道:“终乃你我同道中人,能得见如此人物出于我大宋,不也与有荣焉?君实,看顾好他,别摧折了才是。”
司马光不禁为老朋友感到好笑:“明润不过就是年轻了一些,论仕途履历,风姿气度,早就出得老夫几头地去了,岂是我能看顾的?!”
程颢却正色道:“我所言的摧折,却是他的本心而言,莫使变易啊……”
告别了老朋友,司马光一路东行,将近都门的时候,卫士见到司马光到来,均额手相庆:“司马相公来了!司马相公来了!”
惊动了沿途人民,一起遮道聚观,就有百姓高喊:“司马相公,请留相天子,活我百姓,勿遽归洛!”
一唱而百和,司马光见此情形,反觉疑惧起来,竟然不再入京,从间道归洛。
太皇太后闻之,诘问主者,并遣内侍梁惟简慰劳司马光,询问如今大政。
司马光上书,要求广开言路,征求直言。
他是老台谏,对朝中那些欺上瞒下的手法门清,认为光嘴上说说不行,还得有操作措施,必须公开透明。
于是上表:“谏争之臣,人主之耳目也。
太府少卿宋彭年,言在京不可不并置三衙管军臣僚。
水部员外郎王鄂,乞依令保马元立条限,均定逐年合买之数;又乞令太学增置《春秋》博士。
朝廷以非其本职而言,各罚铜三十斤。
陛下临政之初,而二臣首以言事获罪,臣恐中外闻之,忠臣解体,直士挫气,太平之功尚未可期也。”
正确的操作,应当是不管有没有官职在身,不管是不是其本职,“凡知朝政阙失及民间疾苦者,并许进实封状,尽情极言”。
而且要求必须全部受理,且归中央直管——“在京则于鼓院投下,委主判官画时进入;在外则于州军投下,委长吏即日附递奏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