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上帝、神、程序-《灰色王冠》
第(2/3)页
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环境改变是促进物种进化的主要原因。确实,地球历史经历了数次剧烈的地质变化,从而导致了大规模的物种灭绝,而仅存的物种则突然开始出现进化的多样性,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进化出无数的新生物种以填补生物链的空缺。
但就生物基因上来说,这样大规模的种群进化并不成立。
当一个种群大规模的死亡后,想要继续繁衍那么唯一的手段就是亲近繁殖。而近亲繁殖会导致遗传基因的单一性,更增加了灭绝了可能。除此之外,某些生物开发了雌雄共体的特征,所应对的正是极端环境下的繁衍,但其生物基因的单一性却不足支撑它们繁衍出更多更高级的物种。因此,这些拥有强大生存能力的物种更多的是几亿年以来一直保持着原先的生物特点延续至今。
从这些结果来推断,必定还有一种源动力在推动着进化,只有如此才能解释每次生物大灭绝后突然又活跃起来的物种进化。
这种源动力林修远以前百思不得其解,但现在林修远有个初步的猜测。
万物有灵,环境的剧烈改变会杀死生物的肉体,但是它们的灵魂却能保留下来,甚至地壳变动时产生的庞大能量还能成为灵魂壮大的能源。当生物还活着时,受限于肉体,生物并不具备加速进化的能力。但单纯的灵魂却不存在这种限制,灵魂其实只是由一段夹杂着本能的脑电波汇集起来的能量而已,灵魂之间是可以相互吞噬的,它们不但可以通过吞噬吸收能量,甚至还能吸收掉其他灵魂的脑电波固定序列,从而呈现出更多样化的特性。
换句话说,灵魂其实并没有常态。在肉体刚刚死亡灵魂初步凝聚时,它们的灵体还能大概的保持着生前的样子,但很快,随着能量的流逝它们的形态便会发生改变。绝大多数的灵魂到最后都会变成一团更适合灵力运行的云雾状,它们会相互融合,强一点的吞噬掉弱一点的,最后形成混乱的游魂,完全丧失掉生前的体貌特征,只剩下混杂着各种生物本能的混乱能量体。
也只有将生物的灵魂寄存在玉石等天然的硅晶体中,才能隔绝外界游离能量的侵蚀,保持住灵魂生前的绝大部分脑电波记忆。
根据自己这段时间的观察所得,林修远猜测在地球历史上的历次生物大灭绝时代里,海量生物的死亡会让地表灵性变得异常充沛。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脱离肉体的灵魂会因外环境极度充沛的灵性停止消散,转而会以灵魂这种纯能量的状态相互吞噬融合。万有引力定律又会让这些没有肉体的灵魂被地球引力牢牢束缚在地面上,困在地球这个牢笼中。
因此,那时的大地上除了因不断融合吞噬逐渐强大起来的灵魂外,地表剩下的活物大多都是些生理结构简单,具备进化多样性的低级生物。这就使得灵魂可以很轻易的吸附在这些低级生物身上,利用灵魂强大的能量来反哺肉体的进化。
而要满足生物的进化,除了灵魂强大的能量及融合后呈现出多样性的脑电波程序外,作为肉体提供者的生物自身也必须具备海量的基因库,才能满足进化程序的运转。
这看起来是个无法解决的课题,因为自生物诞生以来,遗传基因就异常坚固很少会出现改变,只有极少数的特例才会出现基因突变,达尔文进化论最让人诟病的地方也正是在这里。但在林修远看来,遗传基因的不可能更改更多的是体现在高级动物的身上,低级动物在遗传基因方面其实有很大的可塑性。而高级动物和低级动物其实在基因库储量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就如作为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物种人类,其基因序列其实和猪没太大的区别。83%的基因相似度和90%以上的蛋白质相似度,几乎可以让人类和猪被认为是同一物种。
当然人类和猪同为哺乳动物,拥有近似的基因相似度或许并不奇怪。但人类和果蝇这种昆虫都有近70%的基因相似度就有些令人惊悚了,但更惊悚的是,人类和香蕉都有50%的基因相似度。
万物同源的说法,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才延伸开来的,这也是达尔文进化论存在的基础。
其实就生物特性上来说,低级生物比高级生物更容易改变自身基因。而决定了生物是低级还是高级,相似度其实并不说明问题,真正在其中产生作用的是基因的数量。就如人类的基因数量是8万个,拥有23对染色体,而果蝇的基因数量只有1.5万个,有4对染色体。所以,进化实际上是在做加法,理论上来说,基因数量越多,生物的物种级别也就越高。
但这个基因数量指的是在生命活动中起作用的基因数量,而不是各类生物全部的基因库。
以人类为例,在人体的遗传基因中大约只有2%的基因能够起作用,而剩下的占据绝大多数的98%的基因一直被称之为‘垃圾基因’,它们就像是散落在天幕的星星一般,散布在人体的基因组中默默无闻。这些沉睡的基因并不作用于人体本身,也不会在遗传中起到任何的作用,从表面上看起来就如同是一堆无用的垃圾一样,只是默默的存在于人体中而已。
绝大多数的物种体内都有这样庞大的垃圾基因库,能起作用的遗传基因在它们的基因库储量比例中甚至比人类更低,大多数连1%都不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