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李纲努力定了定神,说道“臣知道。范文正相公也知道,王介甫拗相公也知道,整个大宋也知道。但是官家,臣以为,此事真的从长计议才好。” “为何?”赵桓突然前倾着身子问道。 李纲直视着赵桓说道“官家,金国。” 赵桓点了点头,说道“那就暂缓吧。” 李纲瞪大了眼睛看着赵桓,这么大个事,就这么过去了?! 跟他想的不同。 他以为赵桓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对新帝登基后,一直反复掣肘的大宋官僚动手了! 结果自己说了个金国两个字,就劝住了? 李纲有点想不通,为何这次的劝谏,这么容易就达成了? 不过他很快就恍然大悟。 他已经有两百多天没看到皇帝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而大宋的官家,虽然不是天资聪颖的人,但是却极为勤勉,日夜不辍的处理朝政,对如何管理国家,有了更多明确的感觉。 赵桓笑道“李太宰,朕其实也在犹豫,你说的很对,金国现在还是心腹大患,在国内大动干戈的改革官制,反而正中金人之下怀,给他们更多的时间。” 赵桓如果不犹豫,以他现在的皇权之盛,真的强行推下去,也没人敢跳出来反对。 但是他总觉得自己现在动手,有些不合时宜。 直到李纲言简意赅的把问题的关键点,说了出来,赵桓才终于肯定了,现在改变官制略显心急了些。 分不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大宋的官职缝缝补补还能用,毕竟南宋又用了一百八十多年,证明大宋官制也是有利有弊,只不过不太趁手而已。 赵桓也曾享受过大宋官职的好处,他任命的率臣岳飞就以秉义郎的身份,带着人跟完颜宗望在邢州峡谷,打了一场,改变了河东路的战局。 李纲欲言又止的看着赵桓,官家同意的太快了些。弄得他有些措手不及。接下的话,他都不知道怎么起话头。 “有话就说。”赵桓笑着说道。 李纲这一年可是极为辛苦的,连军器院都没跑几趟,天天忙于政务,赵桓自然对李纲格外的耐心。 李纲看着不按常理出牌的官家,也是没招,只好硬着头皮说道“臣觉得域外官制恩迁这个可以形成常例。” “还有皇室恩荫补官和朝堂恩荫补官这件事,可以试着朝议一下,弄个章程出来。” 赵桓思忖了片刻,恍然的说道“哦,朕懂了。” “你这是准备先否定再肯定?这是早就准备好的筹码,吧?” 李纲无奈的点了点头,本来他以为会是一场唇枪舌战,没成想官家只是试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