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三章 战罢方歇风云涌-《山海横流》
第(2/3)页
读书人在别的地方混不下去了,或者混得不如意、比较惨的,统统都北上河朔而来。
高级文人的到来,自然也包括一些饱学、干练之士。
比如有个名叫罗隐的家伙,在读书人中,非常有名,号称“十上不第”。
也就是说,这个人应试赶考,考了十几次,都没有考中,若是平时,这应该是个没有才华的人才对,可现在是唐末,郭奇佐都没有考上,别人考不上也见怪不怪。
罗隐此人非常有才华,著名的《谗书》、《太平两同书》就是他编纂的,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来济世匡民,隶属道家黄老思想。
罗隐年龄不小了,已过知命之年,朱璃回来后,直接派他前往河套,出任胜州刺史。
除了罗隐之外,还有一人,同样才华横溢,这个人就是韦庄。
史载此人曾经担任过前蜀宰相,代表作有《浣花集》、《秦妇吟》等。
不过,在历史上,他发迹的时候比较晚,若是按照正常发展,要到十年后才能展露头角,现在同样是个屡试不第的苦命书生。
他的年龄同样不小,距离知命之龄,也只有一、两年的岁月了。
河朔地区重用文人,这个年代,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或多或少听到过这样的消息,以前他们不来,那是因为朱璃是逆贼,投靠他就是叛国,谁愿意来?
可现在朱璃被平反了,而且再次出任正三品的将军,阻拦文人北上的最后一道心理障碍,消弭无形,还有什么能阻止文人北上趋势的吗。
有能人,就必须用,否则暴殄天物,朱璃也不含糊,同样将他派往河套,出任宥州刺史,分担王璟、严可求的压力。
像罗隐、韦庄,这样既有名气,又有才能的文人,毕竟少数,大多数的文人,才能是有的,但达到什么程度,就大、小不一了。
郭奇佐、郭崇韬加急拟定考核内容,这些文人若想被选用,必须参与考核,只要达到了标准,就能走马上任。
文人北上之风,在中和三年的秋冬之季,愈演愈烈,也导致目光长远、有野心的其他枭雄人物,开始重视起文人来。
先是淮南的杨行密,张榜招贤,以安文人之心、稳住淮南的饱学之士流失;继而又有河南朱全忠,在敬祥等人的建议下,开始着手恢复正常的文人应试程序。
到了最后,就连沙陀人李克用,也在吴珙等人的劝诫下,开始恢复乡试、县试等应试程序,全国重文之风大盛,给予唐末以武为贵的邪风,予以重重的一棒槌。
但总的来说,这些人下手还是晚了一步,等他们慌里慌张地将一切程序,恢得复差不多的时候,河朔地区的考核已经完成,很多县令、县丞一级的佐官,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了。
尤其是那些贫苦人家出身、在这次考核中脱颖而出的,更是兴奋不已、踌躇满志。
朱璃被平反,带来的最大收获,就是河朔地区,县级文人的缺口基本被补充完备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