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十一月十日,巳时。 武康和九娘来到孵化中心,在郑大郎的陪同下,参观养鸡场。期间现个严重问题,郑大郎在九娘面前,就像老鼠见猫,点头哈腰孙子似的。还不时向武康投来怜悯、敬佩目光,搞得他很郁闷。 找个机会单独咨询,武康差点儿哭了。此时此刻终于明白,九娘要开律师事务所,为啥卢三马上送客栈,原来她才是婺州大姐头!本来约好今日相聚,二代们得知九娘也来,都脚底抹油溜了,只留下抓阄失误的郑大。 武康有种预感,自己这辈子,比房玄龄更惨!九娘说肚子饿,郑大马上准备吃食。武康看着蒸熟的梨,鄙夷着挖苦他:“郑大你不厚道啊,拿这么小的梨招待,还蒸着吃...也对,这么小的梨,只能蒸着吃。” “哎呦二郎,别害我啊,这是最大的”,郑大叫起撞天屈,梗着脖子解释:“今天刚买的,我亲自挑选大个儿的,你可别冤枉人...你要不信,我把挑剩的拿过来?” 九娘瞟他一眼,和武康解释:“梨都是蒸着吃,生吃不好吃,再说这梨也不小。” 郑大连连点头,下意识擦额头冷汗。武康直接懵逼,梨都是蒸着吃?这也叫大个?我一手能抓俩!后世老爹种的梨,那些大个儿的,两手握不住一个。 此时忽然意识到,唐人可能不会管理梨园,于是看向九娘说:“咱去梨园瞧瞧,我见过的梨,最小的也比这些大...带的钱多吗?” 九娘拿出荷包,倒出几块碎银说:“七块碎银,每块一两,抵铜七贯,够吗?” 武康点头,抓起蒸熟的梨,怎么吃怎么别扭。吃完离开孵化中心,武康牵马载着九娘,向南走出五里,路边果然现梨园。把缰绳拴树上,很快园里跑出个老汉。 两人说想参观梨园,老汉见他们穿丝绸,显然富贵人家,赶紧殷勤接待。态度过于热情,武康疑惑不解,九娘悄悄解释:婺州骚客喜欢梨园诗会,老汉以为咱们是来看场地的。 钱老汉姓和他孙子钱安郎,陪同两人参观梨园,武康看着乱糟糟树型,到处的枯树皮,渐渐有了主意。来到园外,沉吟片刻问:“老丈,亩产梨多少?” 老钱回答:“郎君容禀,亩产分大小年,大年亩产6oo,小年差不多4oo。今年是大年,不到6oo斤。” 武康目瞪口呆,产量太低了吧。唐朝的6oo斤,等于后世816斤。老爹管理的梨园,大年亩产7ooo斤,相差八倍多啊。所谓大小年,就是今年产量高,明年产量低,如此循环。 就算除去农药化肥,如果管理的好,亩产3ooo没问题,斟酌一番说道:“梨价一文二斤,每亩约4oo文,这片梨园不足五亩。您看这样如何,我承包一年,租金25oo文。” 老钱略微怔神,片刻后试探着问:“郎君是说租梨园吗?这样不划算的,明年是小年,亩产最多4oo,五亩最多卖15oo文。” 这老钱够实诚,主动说小年,武康呵呵笑道:“就25oo文,您如果同意,咱们马上签约。” 纠结几分钟,老钱答应下来,让孙子回家,把两个儿子、村子的村正、私塾老夫子都请过来。武康叫住小郎,让他把剪子捎来,说是剪银子用。 老钱两眼放光,银子可是稀罕物,他还没见过嘞。于是也吩咐孙子,把见过银子的保长找来。 九娘拉武康到一边,压低声音问:“二郎想什么呢?你可是司法参军事,每月只有三天旬休,哪有时间管梨园?” 武康挑挑眉毛,装腔作势来了句“山人自有妙计”,气的九娘直翻白眼。 大概两刻钟时间,牛车开进梨园,来了六个人。老钱俩儿子、小孙子,村正、保长。一个胡子花白老叟,穿着破旧儒袍,应该是私塾老夫子。 经过十几分钟讨论,双方终于敲定协议,钱家二郎搬下木榻、蒲团,老夫子磨墨摊纸,提笔一蹴而就。双方签字画押,合同一式两份,完成签约仪式。 九娘拿出三两碎银,其中一个剪掉半块,嘟着嘴交给武康。武康递给老钱,折叠合同放进口袋,拿剪子走向旁边梨树,剪子一开一合,梨树枝应声而落。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