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夜会纵火案伤者-《浮尘之外》


    第(2/3)页

    事发突然,向北不知该怎么开口,对方也一样。

    此时,客厅的门开了,屋里走出一个七八岁的男孩。“你们干啥呢?”

    童声是这个世界最简单的声音,不像大人,同样一句话,怎么理解因人而异。对于向北而言,这个声音不仅单纯,也很及时。“你好,小朋友,这是骆安海家吗?”

    “你找我爷爷?”

    “你是什么人?”站在门口的两人此时不再沉默了。

    “我是北江晚报的记者你们呢?”

    “我们是骆河村项目指挥部的,负责骆安海的安全。”其中一个男子回答,语气明显缓和了很多,“呃咱们去屋里说吧”

    在小男孩的引领下,三人来到骆安海休息的卧室里。此时的骆安海躺在床上,虽然穿着外套,但是额头和脖子里的烧伤依然十分明显,左边眉毛甚至被烧掉了一截。

    “你好,老乡,我是北江晚报的记者,想找您了解一下情况。”向北直接点明身份,全然不顾身后的两人。

    “当时我们7个人住在帐篷里,我离入口最近,看到着火我就赶紧跑冲出来了。他们几个都没来得及往外跑。”虽然事件已经过去一天了,骆安海还是显得惊魂未定,声音里带着颤抖。

    “有没有看清什么人点的火,用什么点的火?”

    “那火烧的可真快,就那几分钟,整个棚子都着啦,等看到了再起来就晚了。你说用打火机点?太阳能板烧着了?我觉着都不像,不然不会烧那么厉害”骆安海有些语无伦次,刚要说什么时,看了一眼向北身后的两人,又顿住了。

    “骆老师,你刚出院,也挺累的,要好好休息。”向北身后其中一人插话了。

    向北明白,这两人话中有话,他们可不只是为了负责骆安海的安全那么简单。骆安海是唯一出院的纵火案亲历者,如果被媒体或者其他人找到的话,很有可能会透露出其他信息。

    根据这些年的经验,向北也清楚一点:无论是当事人还是官方,其信息不能不信但也不能全信。一方面,很多时候当事人所了解的情况并不一定真实客观,而即便是其了解内情,也往往是从对自己有利的角度讲述,如果这些信息被错误解读,会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官方又出于种种顾虑,不愿意将完整的相关信息公之于众。由此产生了信息不对称,这也是被社会舆论所诟病的一点。

    在这种报道中,记者的责任感和职业素养尤为重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