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戴森球?” 一颗巨大的恒星,正在发生核聚变熊熊燃烧,但其伟岸的体积与明亮的光芒,却被一圈庞大的壳体给包裹了大半。 在江博的见识中,这种景象便是科幻产物中的戴森球,也可以称之为戴森壳。 所谓的戴森球,指的是一个恒星级的能源转换装置。 一般来说,最大化利用恒星能源的方法,就是将这颗恒星关在一个‘密闭的笼子’里,这样能够让恒星的能量被最大化收集。 而建造戴森球的条件,则是当一个科技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迫于对能源的需求去开发恒星,这个时候戴森球,就是最大化利用恒星能源的一种方式。 “幻想中的产物,还真就变成了现实,那建造戴森球的这个文明也太low了吧?” 然而,江博看到戴森球的第一想法,却两个字:落后。 根据卡尔达舍夫设立的衡量一个文明技术的先进等级的方法。 这个时候,文明被分为三个等级。 目前的地球人类还处在第一个等级的后半段,前几年是0.73,现在大概可以打个0.75。 而能够建造戴森球的文明,毫无疑问达成了大于1,也就是第二阶段文明的成就。 戴森球代表着文明对于恒星实现了绝对掌控,是一个文明科技力量的体现。 但实际上,戴森球的想法仍太过陈旧。 这种在恒星外表套个壳子的做法,就像烧着蒸汽机的航空母舰,不仅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还不利于文明的发展。 如果是建造戴森点,或者是戴森云,还算是可行。 但建造如此庞大的围绕整个恒星的戴森球,那决计是一种落后的思维。 一是没必要,二是耗费的人力物力太高,建造这样一个庞大的戴森球,起码得数百年去了。 而这个时候,如果恒星突然发飙了,来个日珥给你舔一下。 嘿嘿,那就爽歪歪了。 所以,戴森球虽然在科幻界颇有名头,但并不科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