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量子困境-《银河科技帝国》
第(2/3)页
换言之,只要材料引的现象能够观测出量子物理特征,就有可能拿来计算。
只是经过将近 2o 年的展,以导技术为核心的量子计算商用脚步在软件生态成熟度不足,且量产难度极高的情况下,在实际应用层面上还有很大的限制。
虽然从目前各家的量子比特规模来预测量子霸权将由谁掌握,但实际上,量子计算的最大限制不是算力的不足,而是难以普及,使得生态展难以有效往前进。
也因为目前量子计算的局限性,如果能够通过既有的半导体生产技术,解决量子计算芯片的规模扩增与大批量生产问题。
那么,量子芯片或许可以比预期更早进入到一般计算应用中,并加相关生态成熟,成为包含 pc、智能家居、汽车,甚至各种联网设备的计算核心,并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
事实上银河科技的导量子芯片已经接近实用阶段,毕竟银河科技拥有常温导体,可以摆脱导量子芯片所需要的庞大冷却架构。
但是接近实用,就代表着还没有真正可以投入使用。
黄豪杰和银河科技的量子计算机研究所,一直在考虑如何将电子计算机平稳的过渡到量子计算机,如果全部推倒重来,这个代价无疑是难以承受的。
现在银河科技生产的绝大多数量子计算机,都使用于科研领域之中,没有一个完整的生态,量子计算机真的难以被民众接受。
毕竟现在电子计算机的性能已经非常强大了,个人移动终端或者电脑之类的性能,已经有明显的性能过剩情况了。
而银河科技自己使用的导电子计算机,那性能就更加强大了,所以民用领域之中,对于量子芯片的需求非常小。
不过本着技术储备的想法,银河科技还是投入了巨大的力量来研量子芯片,目前量子芯片已经可以做到集成6oo万个左右的量子比特。
这个级别的量子芯片技术,已经是独步世界了,要知道英特尔他们目前才集成到1o24个量子比特,两者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存在。
而银河科技也不屑于整天论文,或者宣布什么量子霸权,外界对于银河科技的各种科技都是云里雾里的。
毕竟银河科技的科研人员,就算是论文之类的,具备实用性的技术一般都是内部期刊上面,而一些理论性的论文则银河科学期刊。
就算是银河科学期刊,这个期刊也就一个中文期刊,是没有外文版本存在的,这个对于很多老外学者而言,真的非常不友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