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听到-《盛世娇宠之名门闺香》


    第(2/3)页

    这个家里,不止是自己的母亲,就连祖母也亏欠了长房。

    或者说,这样的“亏欠”在过去这五年里怕是不少吧。

    端木珩看着湛清院的方向,长叹了一口气。

    只不过……

    他想到了什么,抿了抿唇角。

    这也不能作为四妹妹翘课的理由。

    今早闺学的先生又来找他告状,四妹妹借口怕冷,又是连着七八天没去闺学了。

    他这个四妹妹啊,明明天资聪颖,可就是胸无大志,每天就喜欢躲懒卖乖。

    端木珩的眼神有些无奈,随即是坚定,他还是要找四妹妹好好谈谈,躲懒是一回事,该读的书还是要读。

    端木珩一边想,一边往端木宪的外书房走去。

    虽然答应了慕祐显暂时不和祖父说这件事,但今日可见,祖母瞒着祖父行的肯定不止这一件,还是得与祖父透透口风,请祖父多注意一下内宅才是。

    此刻,夕阳已经开始西沉,彩霞满天,染得整个端木府一片绚烂的金红色。

    端木珩琢磨着端木宪平常这个时辰也该下衙回府了,却没想到今日不然。

    一更天,二更天,三更天……端木珩直等到了夜深人静,端木宪都没有回来。

    到了次日一早,端木珩去了国子监方才从同窗口中得知,南境传来了八百里加急的军报,黔州又失了两城。

    自从去岁永定侯率援军前往南境黔州已经快九个月了,南境有了京城的支援后,一度士气大振,敌我两军在黔州玄蒙山一带胶着了数月,小打小闹了几回,都没有掀起什么大的浪花,似乎双方都在试图消磨彼此的军需……以及军心。

    这个胶着的形势直到年前才发生了变化,腊月初,梁大将军投敌南怀,以致南境又失了昌旭城,原本如铜墙铁壁般的玄蒙山一带一下子就出现了一个缺口,这就如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般,大盛军一时溃不成军,才又连着失了玄水、桐刃两城。

    如今黔州西南部等于沦陷南怀,要是让南怀人再进一步,整个黔州怕是要不保了!

    永定侯从南境快马加鞭地发来这个八百里加急的军报一方面是为了向皇帝禀明南境军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请求朝廷驰援。

    这一道军报引得金銮殿上一片哗然,惴惴不安。

    御座上的皇帝面沉如水,不能让南怀人继续北上了,大盛一旦连失两州,怕是会动摇江山社稷,令得民心惶惶,滇州、黔州两州流民北上更是会导致其他几州也随之动荡不安。

    很快,就有一个大臣出列,俯首作揖,义正言辞地说道:“皇上,南境危机,乃是永定侯领兵无能,需得严惩……”

    他话没说完,已经又有一个武将出列反驳道:“皇上,万万不可,阵前换将乃是大忌。况且黔州连失两城乃是因为梁思丞投敌,与永定侯无关。”

    “胡将军所言甚是。”另一个头发花白的武将出列,抱拳道,“皇上,当务之急还是要尽快派援军支援南境。”

    皇帝的脸色更难看了,右手紧紧地握着御座上的扶手,只觉得他们说得都是些废话。他如何不知道要增派援军,只是……

    皇帝眸光一闪,目光朝右边队列中的某道身影望去,开口道:“简亲王何在?”

    一身赤红色金织盘龙袍的简王从队列中昂首挺胸地走出,声音洪亮地对着皇帝抱拳应声道:“臣在。”

    “朕令你负责征兵事宜,现在进行得如何?”皇帝眉宇紧锁地沉声问道。

    简王面有难色,无奈地答道:“皇上,至三日前为止,已征得新兵五万,但是其中一半人是年后才陆陆续续新征来的……”

    这五万新兵最早入营的也不过是去年十一月,等于其中大部分的士兵加起来操练的时间也没到两个月,让这样的新兵奔赴战场,不过是送死罢了。

    简王的话还没说完,就被皇帝不悦地打断了:“一半新兵年后才征召入营,你是怎么办事的?!”皇帝勃然大怒,“亏朕如此信任你,把征兵重任交到你手上,你实在是太让朕失望了!”

    其实众人都心知肚明,皇帝这是在迁怒。

    简王是在去年十月中旬才接手了征兵事宜,之前因为下面官员贪了朝廷拨下去的安家银子,又强拉壮丁入伍,导致百姓怨声载道,不少良民因此落草为寇。简王接手这项差事后,花了不少时间去弥补、解决前人留下的烂摊子,能够顺利征到五万新兵已经是相当不易。

    简王知道这个时候辩驳再多也是空乏无力,就朗声提议道:“皇上,臣以为,为今之计还是要尽快向各州卫所调兵才是。”

    皇帝神色一动,手指在扶手的龙首上微微摩挲了一下。

    京城中必须要保证十万禁军精锐留守才行,否则万一北境又起战事,或者又有人学肃王、孙明鹰逼宫造反,后果不堪设想。

    下方众臣不少人都擅长体察圣意,察言观色的,那胡将军赶忙附议道:“皇上,简亲王所言甚是。”

    “臣以为可就近向湘州卫、豫州卫、晋州卫还有秦州卫调兵。”另一个武将紧接着也提议道。

    一时间,其他大臣也是纷纷附议,觉得南境危急,驰援一事刻不容缓,这是眼前解黔州之急最佳的解决方案了。

    皇帝犹豫再三,终于还是有了决定,当日就下旨向各卫所调兵,一匹匹八百里加急的骏马从京城的几道城门飞驰而去。

    然而,皇帝的调令一下去,如同泥牛入海般,七八日过去,都没有从附近的几个卫所收到任何消息。

    皇帝又再次下了调令,一而再,再而三,当第三道调令下去时,晋州总兵阎兆林终于领了旨,并请旨亲自带兵前往南境驰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