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在朱由校看来,清廉固然重要,但无能庸碌也不可取。牧民一地,造福一方;为官一任,有所作为,这才是官员应该具有的品质。 但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不仅仅是王三善有这样的思维,老百姓也一样。不管你造没造福地方,只要清廉,只要没鱼肉百姓,就能得到老百姓的好感。 好吧,皇帝已经给官员涨了工资,提高了待遇,正常情况下也不会穷困,清廉也能有些体面。 但你能不能让治下的老百姓也过上好日子呀,能不能在大灾荒来临前让老百姓有些积蓄,能不能在大灾荒时应对得力呀? 朱由校之所以没有和王三善强辩,也是觉得自己的要求似乎有点高,有点超前。 清廉已经挺难得了,还要很有工作能力,带领百姓奔小康、战灾荒,这确实有些苛责了。 “万岁。”皇帝退了一步,王三善却还没完,躬身奏道:“听说万岁要动工修建三大殿?微臣以为当修,早就应当修。微臣愿捐出两月俸禄,以助重修三大殿。” 朱由校有点蒙,大兴土木不是劳民伤财嘛!太平年间还行,可辽东、西南还打仗呢,朝廷财政还很紧张,这老倔头怎么不是劝谏,倒是捐资赞同呢?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故宫三大殿被雷击起火,其主殿奉天殿被烧成白地。随后的十多年里,故宫仍然年年火灾。一直到朱棣死的时候,三大殿的重修都还没有完工。 嘉靖年间,雷击再一次让三大殿起火。这次火势凶猛,一共烧毁三殿二楼十五座宫门。 到了万历年间,三大殿第三次遭到雷击,火势熊熊,将三大殿的主建筑群完全夷为平地。 与朱由校想的不太一样,三大殿被烧毁后,积极主张重修的不是万历皇帝,而是下面的群臣。 因为三大殿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所谓“足以耸万国之瞻矣”。 而三殿被焚后留下的残垣断壁,不仅影响皇权的威严,也损害明朝在各国使节眼中的形象。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在后世,你能想象天安门破破烂烂的样子吗? 三大殿是大明朝对外的脸面,臣子们觉得一片废墟摆在那,在外国使节面前很丢脸,抬不起头。 所以,从万历二十八年开始,官员们便不断上奏,请求万历皇帝下旨,重建三大殿。 可皇帝不急太监急,万历死肥宅对此不理不睬,就是不修。 没办法,官员们退而求其次,上奏道:“三殿大工,诚难骤举。然以廊庙之观瞻、臣民之属望,三门晣建,讵可再迟?伏乞敕下工部储庀土,请及时营建。” 什么意思,就是劝说皇帝,重修三大殿不能短时间内完成,咱们也别啥也不干哪,先修三门好不好嘞? 这么苦心劝谏,万历皇帝还是当没听着。直拖到了万历三十六年,才下旨先修会极、归极两门。 至于皇极门,万历皇帝就是不修,直拖到万历四十七年,才下了将皇极门清基准备重建的圣旨。 然后,万历没了,泰昌帝即位,皇极门兴工。“天启二年六月十八,工部以皇极门工告成,恭请临御,上然之。” 看吧,被万历老爷爷拖了将近二十年,皇极门还是在朱由校登基后才完工的,也算是他当上皇帝后的一件大事。 三门修好了,可三大殿还没开工呢!朱由校也不是没想过给后人留下个完整的故宫,可钱不凑手啊! 朱由校看过工部的预算,光采木就需要九百多万两,吓得他立时打消了主意,咱还是省着这钱,先把建奴灭了,把奢安之乱平了再说吧! 面对皇帝的疑惑和苦笑,王三善缓缓开口解释了一番,认为三大殿已荒弃二十余年,看着残垣断壁会让人感觉大明已是暮气难鼓,使得人心涣散。 象四方藩国、地方官员和进京的士子百姓,看到此番景象会有何感想?重修三大殿能凝聚人心,重现大明盛世,大涨明朝的脸面。 说得挺好啊,似乎三大殿早修好,巍然矗立的话,奢崇明、安邦彥都不敢造反,建奴说不定也要被大明慑服似的。 朱由校眨巴着眼睛,觉得万历老爷爷不犯拖延症的话,早修好三大殿,让那些叛贼参观参观,就都能老老实实地拜倒在巍巍大明的脚下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