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拉科研资金,全民“养朱”-《我真是大昏君》


    第(2/3)页

    把科学用于实践,创造效益,这恐怕是世界上的第一遭吧!

    朱由校对此颇为得意,不管是看皇帝的面子,还是真意识到了新通信系统的价值。

    反正三大商会是愿意慷慨解囊,共同资助科学院的研究,并愿意承担北方、江南和长江地区的信号塔建设。

    现在或许是为了讨好朕,讨好朝廷,但以后你们会尝到快速通信的甜头,会赚到比投入多几十上百倍的钱财。

    而且,这还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最快的通信。至少,一百年后都未必会有电报。

    朱由校作为皇帝,着眼的是整个大明,甚至整个世界。

    他不可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科学研究中,尽管他觉得搞个五六七八十年,或许能弄出个有线电报来。

    有了更高的科技,也不会使积弊丛生的大明振作国势。这一点,历史已经给了解答,朱由校也很肯定。

    但科技的发展,却能使大明屹立于世界之巅,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争夺到更多的资源。

    至于兴利除弊,那是朱由校的任务,他正不惧骂名,不怕污名,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对官员,对士绅,对生员,朱由校的苛薄无情,在历史上也是能排上号的。

    尽管不是全部,但大明到了中后期,这三个群体中的王八蛋实在是太多了。打击起来,难免给人一种滥刑的感觉。

    当然,朱由校现在已经不太在乎,他还觉得自己很是心慈手软呢!

    看看京城中的勋贵,有几个与国同休戚;想想他们在国亡之时所做的事情,都杀了都不过分。

    算你们运气好,朕还没缺钱缺到崇祯那份儿上,就让你们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但这只是暂时的,朕可盯着你们呢,早晚能抓住你们的痛脚,一个个地收拾。

    朱由校心中发着狠,把认购“平辽债”的勋贵名单扔在了桌案上。与他们的身家相比,千八万两银子都是寻常,而最多的认购者也不过是五千两。

    这是事先有了商议啊,国公一级的五千,侯爵三千,伯爵两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