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请万岁……”董其昌没有注意到皇帝的失神,奏完后躬身等待皇帝的决定。 朱由校目光一闪? 回过神来? 沉声道:“准奏。” 要说皇帝这几年来大刀阔斧,横杀竖推,使大明改变了很多很多。但改变最小的却是科举,几乎没有什么动作。 尽管皇帝对读书人的态度不是很好,也不太怕读书人造反。但没有贸然改动科举取士? 也使天下读书人没有掀起更大的风潮。 读书入仕这条路是不能堵死的,皇帝深知其中的利害。 吏转官的制度已经推出? 但还在摸索和完善的阶段,并不能完全取代科举。朱由校也没有完全想好? 如何能尽量稳定地过渡到公务员考试入职。 而且,要说按八股取士选拔出来的全是废物? 也是太过绝对。就以天启二年的科举为例? 很多进士还是不错的? 让皇帝感到满意。 轻重缓急,皇帝要掌握的就是这个度。不能什么都心急火燎地去做,更不能照本宣科地按后世的来。 毕竟,古代不同于后世,而思想观念的改变,却是最慢的。 待平辽成功,科举也要作出些改变了。皇帝的手指在龙椅扶手上轻轻叩动,作出了新的决定。 今天的朝会进行得相当顺畅,皇帝虽然面带威严,但看似心情不错,上奏基本都允准。就算是不太合圣意的,也没有表露得太过明显,交由廷议处置。 平辽灭奴在即,众臣子都认为这是皇帝心情不错的主要原因。 “众卿皆是朝廷栋梁,是朕之股肱。”快要散朝时,皇帝再度开口,朗朗的声音在殿内回荡。 “辽东战事胜利在望,西南平叛亦见曙光,朝廷财政日见宽松,吏治亦有清明之势,百姓生活也渐好转。”皇帝一一列举着,面容愈发和熙,“此皆众卿之功劳,朕都看着、记着,备感欣慰。” “万岁圣明,方有国势昌盛。”礼部尚书董其昌立刻马屁拍上。 “万岁圣明。”众臣躬身附和。 朕当然圣明了,不用你们说,朕也摆正了自己的位置。 “最重要的,还是众卿辅佐之功。”朱由校笑了笑,殿内的气氛愈加缓和,“君臣和谐,方使我大明国势日昌,蒸蒸日上。朕希望与众卿共勉共进,共荣辱,共始终。君明臣贤,以一段佳话留于史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