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为什么?-《乱世栋梁》
第(2/3)页
彭均用力点头:“嗯!”
他没想到,这食摊的生意能够如此火爆,而李笠教的“绝招”,看来确实有用。
把竹筒当做容器,将鱼肉(黄芽丁)和米一起放到竹筒里煮熟,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上一点也不简单。
因为米要提前泡过,煮得半熟,而“秘制配料”也要提前煎过,煎出香味,然后把米、配料和鱼肉(黄芽丁)一起放到竹筒里继续蒸熟。
如此一来,配料的香气、鱼肉的香味、竹子的清香混合在一起,能让人品尝出来,却不会混杂成怪味。
但最关键的一点是控制成本,鱼肉不能放太多,也不能太少,确保味道的前提下,控制成本,才能让三文钱一份的竹筒鱼饭有销路、有赚头。
李笠提供大量廉价的黄芽丁,然后教他如何控制成本,所以,他的食摊才可以做出物美价廉的竹筒鱼饭赚钱,而不是赔本赚吆喝。
竹筒鱼饭这种做法,别家想模仿,很容易学会,却做不到他这样的“成本控制”,所以,没有人可以做到他食摊竹筒鱼饭的物美价廉。
这一点,决定了在鄱阳城南码头,没有任何人可以和他的食摊打“价格战”,这就是李笠所说“独一份的买卖”。
当着各家店铺的面,把钱赚了,别人照着学还学不来!
。。。。。。
鱼市一隅,武祥在和鱼摊伙计清点货物,他带来的货物当然是鱼,都是黄澄澄的黄芽丁,个头不小。
旁边推车上的一桶桶黄芽丁,鱼摊按照约定的收购价,虽然比鱼市均价偏低,也能卖得数千钱。
这是武祥用排钩钓的黄芽丁,大概是两晚的鱼获,所以,仅就黄芽丁这鱼儿来说,他和李笠这段时间的收入是每三日得数千余钱。
有一日是路上消耗的时间,包括运鱼。
劳作三日所得,扣掉成本,也抵得上武祥家之前多年积蓄的大半。
这样的买卖很划算,但就是累,武祥和李笠白日捕鱼,为柳郎君捕想吃的鲢鱼,晚上放排钩钓黄芽丁,日夜都在湖上熬,又累又辛苦。
还得把鱼运到鄱水上游数十里外的鄱阳,每次到岸时,两人都累得腰酸背痛、双手无力。
毕竟,他俩连半丁的年纪都不到,成年人这么熬都不能熬太久。
所幸,如今手头有了钱,他俩就雇人摇船运鱼,花钱省力。
而李笠购买大量鱼钩,做成排钩,每组长二十丈,子钩上百,然后租给同村们,并传授用“取钩器”取鱼钩的手艺。
如此一来,让白石村渔民捕获的黄芽丁大增,武祥低价收购,一起运来鄱阳,卖给彭均的鱼摊。
这就是李笠想出来的赚钱法子,不是很复杂,却很有效,让武祥佩服不已。
他知道李笠帮彭均想了个赚钱的法子,就是卖竹筒鱼饭,专门用肉嫩刺少的黄芽丁做肉馅。
如今这食摊生意很好,武祥看了都觉得难以置信,随后疑问来了:
为什么李笠不自己开食摊、卖竹筒饭呢?
不需要在鄱阳码头,就在同样热闹的鄱口码头开食摊,那里也方便运鱼,离白石村也近,可李笠却不干。
武祥实在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