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九十章 既然都不让我走,那我不走就是-《红楼春》


    第(2/3)页

    一个个面色阴沉的,就如天上滚滚翻腾的黑云。

    很沉闷的一个献俘大典,只用了不到一个时辰,就走完了流程。

    然而当礼毕,君臣文武并新晋显武营指挥尹江、耀武营指挥尹河,转至太和殿时,王公诸臣才从漫不经心的沉闷中清醒过来,一个个目光或明或暗的落在武臣之首的那位年轻人身上。

    今日太和殿上,是否会起刀兵,是否会见鲜血……

    “皇上,臣弹劾平海王贾蔷,怀不测之志,居心叵测,谋逆造反,无旨调私兵入京,其罪当诛!”

    “轰隆!”

    随着一殿内御史率先发难,天上顺势起道惊雷,随即大雨声传入殿内。

    有了这场春雨,京畿之地的旱情,将明显减缓。

    好兆头!

    只是此刻,已无人关注殿外春雨。

    随着一位御史打头,接下来,文官之属陆续站出数十位大臣,官位逐渐增高,言辞也愈发激烈,纷纷弹劾贾蔷,喊打喊杀!

    “行事贪鄙酷烈,借抄家中饱私囊!”

    “好色如魔,乱惑伦常,平康坊、秦淮河、瘦西湖何其无辜!”

    “手段残忍,杀害忠良!”

    “名为赈济,实为搜刮!”

    “养私兵破万,入京城如入无人之境!”

    “行割据之实,为大燕之祸根!”

    “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不杀,不足以安社稷!”

    “当杀!”

    “当杀!!”

    “当杀!!!”

    千言万语,最终汇聚成一言:

    诛国贼!

    “轰隆!”

    又一道惊雷炸响,声音之巨,仿佛就在皇庭。

    凄风厉雨,平地起。

    然而贾蔷依旧面色淡淡,嘴角甚至还噙着微笑,无动于衷。

    龙椅上,李暄看到这一幕眨了眨眼,没有开口,目光落在二韩身上。

    执掌兰台的大学士韩琮缓缓出列,看向贾蔷,一字一句问道:“平海王,你还有何话可说?”

    贾蔷想了想,道:“其实没甚么好说的,不过你韩邃庵问我,那我就说两句。我自隆安六年出山,至今也不过三年。这三年内,平叛何止三回?宣镇蒙古叩关,博彦汗为我亲手毙杀。这一次西北兵戈战事,我虽未亲至,但说一句为我所平,不为过罢?至于赈济灾民一事……但凡长了眼,但凡有丁点良心者,都不会视而不见。

    好,功高难赏,是人臣大忌,我认了。我虽可以生内乱,可以举兵造反,但我不忍,也不愿,我走,还不行么?

    身为世受皇恩的大燕勋臣,身为华夏之民炎黄子孙,对大燕,我自认为,俯仰之间,皆无愧天地。

    如今你韩邃庵问我有何话可说,只一句:就凭一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便诛国之功臣,尔等与秦桧何异?”

    这番话,非但没有激起文臣百官的良知,反而愈发激怒了他们,一个个似是不共戴天的仇人,愈发跳出来指责斥骂贾蔷。

    “世受皇恩,而存不忍言之志,还敢狡辩!”

    “立微末之功,尽本分之事,高居王位,还敢道冤?可见心存怨望!”

    “叛乱乃边境将士所平,尔黄口竖子,也敢贪天之功,厚颜无耻!”

    “恣意为祸江南,横行无忌,反意昭彰!”

    贾蔷静静听罢,看向龙榻上的李暄,笑道:“论耍嘴皮子功夫,倒是不能与他们比。”

    李暄反应比较奇怪,没有接口,只打了个哈哈,笑了笑。

    贾蔷“啧”了声,点了点头,却也未再说甚么。

    韩琮看着贾蔷,沉声道:“平海王,莫要再执迷不悟了。只要你交出小琉球,交出德林军,老夫以阖族性命担保你一生荣华富贵!”

    叶芸在一旁附和道:“交出小琉球,交出德林军,你的功劳朝廷仍认可。莫要在邪魔之道上,越走越远。”

    新晋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吕嘉厉声道:“平海王,你看看今时今日之局面,可还有你选择的余地?”

    随着其话音落,殿外忽地响起一阵阵脚步声。

    一队百余人持戈甲士踏步入内,围向了贾蔷。

    穷图,匕见。

    同一时间,内大臣尹浩带着一应披甲御林,出现在了御阶前,以防万一。

    尹浩看向贾蔷的目光,满是沉重,难掩悲痛。

    这是他的,亲妹婿!

    倒是贾蔷,反倒宽慰的与他笑了笑,示意无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