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情绪逆转-《心理科医生》
第(2/3)页
这种矛盾和强迫症的心理机制有些相似,强迫症患者的痛苦来自于自我的冲突,即自我强迫与自我反强迫的矛盾性冲突。
自我强迫是潜意识层面的,而自我反强迫则是意识层面的。当自我反强迫的意向越强烈的时候,心理焦虑就越强烈,自我强迫的症状也会越重。
进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比如说强迫洗手,患者越是想控制不去洗手,内心就会越紧张焦虑,而越紧张焦虑就越是会增加洗手的频率。
还有失眠,失眠的人如果越是害怕失眠、想尽快入睡,内心就越是会紧张焦虑,在这样的紧张焦虑下,失眠就越容易发生。
这里便出现了一个治疗的契机,就是通过对意识做点什么而来切断这种恶性循环。
如何切断呢?对意识能做点什么呢?据此维克多·弗兰克尔提出了矛盾意向法,用相反的意愿来代替原来的害怕。
这样焦虑就会明显降低,相应的症状就会明显减轻。比如说,强迫症患者原来的心理是害怕频繁洗手,而用矛盾意向法,就是让强迫症患者争取去完成比之前更多的洗手次数。
或者说让害怕失眠的人干脆放弃入睡的企图、甚者力争一夜都不要入睡。而让总想摆脱痛苦的人想办法让自己变得更加痛苦。
换句话说,“矛盾意向法就是让患者干脆放弃自己想好的愿望,甚者希望自己变得更加的糟糕。”患者的情绪最终会出现了一个逆转,而症状也便减轻甚者消失了。
你的那句“虽说人生苦难重重,但是在我目力所及,好像没有谁比你更倒霉的。”竟是那样的贴合我的心意,这不是冷漠的话语,恰恰相反,这句话是对她潜意识信念的深度而贴切的共情。
首先是这种对她的潜意识的深度共情消除了她的意识对潜意识的压抑,那股在内心左冲右突的致病的心理力量获得了释放。
接着症状的次级获益的心理游戏引发了她和原来想要摆脱痛苦的的愿望相反的意念,就是渴望自己更加的悲惨悲痛以便逃避责任而不受谴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