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文化输出也是一个国家的实力象征-《大燕公子》


    第(2/3)页

    宫中侍女见此,就开始争相仿效,随之就在燕国各地传开。

    现在此种高高发髻模式,已经在燕国各郡县的妇人之中传开,并以此为美。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半翻髻、反挽髻、乐游髻、愁来髻、百合髻、蹄顺髻、盘桓髻、变环望仙髻等各种发髻模式,发髻的样式可谓是争奇斗艳。

    华夏的发髻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妆台记》中说:“周文王于髻上加珠翠翘花,敷之铅粉,其髻高曰凤髻。又有云髻,步步而摇,故曰步摇。”由此,看见一斑。

    燕国妇人发髻的这些变化,甚至都惊动了姬康与朝堂。

    有臣向姬康问道:“王上,我燕国妇人髻竞为高大,何也?”

    一向被燕国朝堂众臣,公认为是才思敏捷、无所不知的年轻君王。

    被臣下如此问时,简直都愣了。

    呆了半天,才道:“寡人不知!”

    众臣闻之,皆笑。

    姬康深深知道,此时的华夏,思想之开发,为前世历朝之最。

    华夏之美,体现在各个方面。

    华夏、华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建筑方面,华夏的城邑皆规划方正,在体现雄伟阳刚的同时,也给人一种美感。

    内部的大街小巷,包括宫殿房舍也皆错落有致。

    不管是君王宫殿,还是居民房舍,皆斗拱挑檐,层层叠叠。

    尤其是蓟宫的宫殿群,经过了几百年的不断建筑,此时更是集中了华夏建筑之大成。

    前方朝堂大殿,包括后方的亲和殿等宫殿群,巍峨壮观,令人叹为观止;后宫则楼阁小巧而秀丽,廊道环宇,流水潺潺,雕梁画栋。

    文化方面,在一次姬康与几位阁相,包括田光、高渐离、秦舞阳等人的畅谈中。

    姬康如此道:“我华夏之美,体现在各个方面。不但美在饮食、建筑、服章,更是美在了礼仪,文化。我华夏此时的《诗经》与南方的《楚辞》,就是我华夏文化的代表呀!”

    燕国此时已把流行各国的《诗三百》,正式命名为《诗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