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你们品,细细去品......-《我在三国搞点事》


    第(2/3)页

    而何瑾却在陈述中顾忌他的感受,就算面对杀父仇人,也改用了‘宦官’这样中性的称呼——如此的细心体贴,曹操又不是铁石心肠,怎能不对他的好感更进一层?

    故而这一次,两人的对视就不那么尴尬了。甚至,还有些含情脉脉。

    随后,何瑾便认真纠正道:“在下说的只是先父知晓,召四方之兵入京之计,根本不足取也。”

    而曹操三人不明白的,也正是此处:既然明知事不可为,为何偏偏还要为之?

    “那是因为,先父只想召四方之兵,吓唬下那些宦官以及在下的那位姑母和叔父。然后只诛首恶,将剩下的宦官全赶回老家。如此不见刀血便可解决士人同宦官的矛盾,何乐而不为?”

    说到这里,何瑾便望向了鲍信,道:“鲍兄,你也是奉先父之命到老家泰山募兵的。但往回赶的时候,可曾接到入京的军令?”

    鲍信闻言脸色恍然一变,道:“不错,在下赶至距离雒阳还有百里的城皋时,便遇到了同样奉命的东郡太守桥使君。可我等欲再西进入雒阳时,便接到大将军令,命我等屯兵城皋,不得继续西进......”

    “嗯,”听了这个何瑾就点点头,然后道:“可惜文远刚才急匆匆地走了,否则便会告知三位,他同样被阻在了雒阳之外。以及他的那位上官、时任武猛校尉的丁原,也被命令屯兵于孟津,不得入京。”

    “除此以外,还有大将军掾王匡、都尉毋丘毅、西园军代理军司马张杨,这三位都未至雒阳,便闻听先父遇害一事,各谋生路去了。不过即便他们赶到了雒阳附近,也是会被阻在城外的。”

    听到这里,鲍韬便忍不住了:“二公子说了这么多,可那个董卓不还是入京了?”

    “非先父之意也,”何瑾闻言便摆了摆手,道:“董卓赶至渑池一地时,先父便派了谏议大夫种劭,前去宣读驻军停兵的命令。诸位仔细想想,先父为何专门派去了种大夫?”

    “是......因为种大夫的祖父?”曹操果然反应敏捷,一下猜中了要点。

    “不错,种大夫祖父乃凉州刺史种嵩,在凉州享有很高的威望,后来还回朝担任三公之一的司徒。最主要的是,董卓早年发迹的时候,曾受到过种公的辟召和举荐,对董卓有知遇之恩。”

    按照东汉官场的规矩,故吏对于举荐自己的官员,要向对待君主一样服从,对于举主的后代也要礼遇。

    而从何进特意派了种劭去阻止董卓一事看,可见对董卓入京一事很是戒备的。

    事实上,种劭也办成了此事。

    虽然他宣读诏命的时候,董卓并不听命,反倒让麾下的士卒威胁种劭。但种劭刚烈果敢,在士卒面前大骂董卓,逼得董卓出面对质。董卓理屈词穷,又不敢拿种劭如何,只好听命驻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