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他将对亡女的思念全部都转移到了外孙身上。 只可惜孙吴与黄龙路途遥远,除了惊飞周岁时岳东鹏曾经带着他来过部落一次,老族长的舐犊之情便无可寄托,只能时常委托商队捎些新奇玩意到黄龙府聊以慰怀。 这次他听说岳惊飞回来,欣喜若狂,忙通知亲友,出寨十里相接。 孙大圣能将孙吴一族在穷山恶水中带出今日局面,自然也非碌碌之辈,他见岳氏一干家将簇着岳惊飞和几名号称魏使的外人来奔,却独不见岳东鹏,他便已心知不妙。 借着打招呼的机会,他将岳撼山搂在怀里,悄悄在他耳边问道,“怎么回事?岳帅呢?” 》》》》》敲黑板时间《《《《《 肃慎,朱里真,女真的对音都是jurchen/ju?en,契丹语的读法是d?uuld?i,在东北民族史上,还算是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民族体系。 靺鞨,既貊貉,其实是对他们的一种贬称。 对于这个族群的分类,一向是以地理来划分的。 比如唐代分黑水,白山,粟末(速末水/松花江),安车骨(安车骨水);辽代分北女直,南女直,长白山女直,鸭绿江女直,黄龙府女直等等;到了明代,有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野人女真)等。 其中有一个现象非常奇怪。就是松花江下游的女真部,在明代都属于生女真,未开化女真。但是早在公元八世纪的唐朝,就有一支粟末靺鞨的部落统一了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及鸭绿江地区,建立了官制完整,五都完备的国家机构,在东北的势力甚至一度压制高丽成为千里大国。这个国家就是渤海国。 渤海国的存在,可谓是一个奇迹,就像是发现于非洲丛林里的高级文明。 当时的粟末靺鞨是受到了哪一个文明部落的影响,将这边不毛之地改造成城邦制的国土呢?这就是本作对于东吴部落设定的另一个历史溯源。 渤海国国主以大为氏,大祚荣,大武艺都是一代明君。据说这个大氏是大祚荣自己取的,他的父亲叫乞乞仲象,又称大仲象。叔叔叫大仲马(这句是输入错误,请无视)。本文中所谓乞乞称大,就是根据这个典故来的。棒槌,满语orhoda,既傲河鞑。很多人说棒槌这个词来自满语,是满清以后才有的称呼,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文中出现的冰火连池,大概可以比定为今日东北的五大连池。五大连池现在多冷泉,间或有几处温泉,不过因为是死火山泉,泉水温度还是较正常泉水为高,是冬日不冻泉。但是在当时,五大连池还是半休眠的火山,地热更加活跃,温泉比例也会更高些。大型连池也未必有五个,就像长白山的天池在当时还没有出现一样(天池是公元一千年前后,庆云梦中目睹的那场大爆发的产物)。 笔者之前讲过,古代的地理水文与今日有很大不同。而且着重讲解了黄河的河道变迁。其实除了江河淮济这四渎的说法,在更早以前,还有江河淮汉之说。 汉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条神话河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比黄河更有资格称作华夏民族母亲河。汉水和黄河一样,上古都是无定河,所以湖北的水患尤其难测。三国时期魏国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就曾经因为汉水暴溢,七军皆没,为其后关羽,荆州叛军,陆浑戎合力发动反曹包围网,逆袭许郊,威震华夏创造了条件。 现在国人对于汉水文化的关注非常少,这是令笔者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 汉代蔡邕的《汉津赋》称:夫何大川之浩浩兮,洪流淼以玄清。配名位乎天汉,披厚土而载形。登源自乎嶓冢,引漾澧而东征。 汉水,在天文上的对标是银河。天汉与汉水是二而一的概念。汉水的源头在嶓冢,是中国古代地理重要分水岭。古人认为,嶓冢以东的河流万折必东,都是东流入海的;而以西的河流则千回无东,向啥方向走的都有。嶓冢属天水,天水得名便因天河倒泻,天河倒泻成的这条河就是汉水。 汉水,又称漾水,沔水,襄水,夏水。漾水是汉水上游,夏代称养水,也就是文明发生之地。划重点,划重点,划重点,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汉水的下游在禹贡称夏水,今汉水入长江口仍称夏口。可见汉水与夏文化的关系。现在蟠龙城考古大发现被定义为商之南下……其实有些草率,也缺乏证据。 沔通湎,指的是汉水在今十堰附近,河水最深的那一段。我们前文说过,汉水无定,在历代的记载上流域稍有出入,后文会举详证。许多不明所以的文人,经尝会有沔水与夏水之辨,其实通过字意来解决就可以了。 关于襄水,学术界历来也有些争议。《十道志》曰:涑水,亦名襄水。荆楚之地,水驾山而上者,皆呼为襄,襄上也。今土人呼为涑水,上流亦呼为襄。 由此可见,荆楚之地襄水是山中悬河的美称。荆楚之地最大的悬河就是武当山中流下来的汉水。襄阳也是枕于汉水之阳而得名,所以襄阳就是汉水。 至于有人引用中庐县有“涑水”,认为襄水是襄阳附近某条支流。其实这里的涑水,是从荆楚本意,指一条悬河,不应与襄水概念等同。至于应劭以西为阳,认为襄阳城西之水为襄水,也是禁不起考证的结论。 这里分说襄水,是为了有空的时候为大家分说一下诸葛故居的襄阳南阳之辨。这个问题的出现其实是由于汉水的改道和汉末行政区划的重新划分。我们暂且放一放。 这一节里,我们主要讲汉与夏的关系。 在汉中这个地方,有一个非常大的姒姓部落。大家应该都知道,夏王族姒姓,这个方国是夏王族,大禹将自己的一个儿子封在了这里,定名褒国。同时在上庸这个地方,又有一个大国庸国。因为庸国在春秋时期控制了汉水流域,所以很多人认为,庸国灭了褒国。其实不然,庸国很可能就是褒国。 首先,庸国,是武王灭商,牧誓八国之首,是实力非常强大的大国。这牧誓八国分别是: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见《尚书·牧誓》。八国均为西南大国。而褒国,作为占据西南最富庶之地的国度,居然没有出兵。但是褒国又是和周王朝通婚的,最出名的就是一笑倾国的褒姒。这是什么原因?难道褒国另有功劳?武王灭商后,蜀、羌等部爵不过子,唯有庸国是伯爵,也是唯一一个非姬姓伯爵。(庸国受封在周建立前,国君并非周王族,因此非姬姓)这又是为什么?会不会因为庸国属于外戚?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汉水(夏水)仍在姒姓方国的控制之下,以庸国的名义参加了武王伐商之战,受封伯爵管理汉江流域,直到被楚国所灭。 汉水流域部落,是夏朝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代相对独立的方国;是周王灭商的重要盟友。后来,汉水又成为刘邦龙兴之地。 从夏水到汉水的演变,贯穿了中华整个上古史。汉水,无愧天河倒灌而成,有神佑之河的美名。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