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九章 胜利在即,最后的反攻!-《系统派我来抗战》


    第(1/3)页

    就在台儿庄激战正酣的同时,日军第114师团的前锋部队,也以惊人的度抵达了碾庄一带。

    正好与奉命移防碾庄的刘子亮所部第119师的先头部队迎头遭遇。

    此时的碾庄,还只是徐州东边的一个小村庄,只因为陇海铁路、和陇海公路贯穿其全境。在连云港失守后,这里就成了阻挡日军第114师团西进徐州的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防线!

    敌我双方几乎同时抵达碾庄,日军前锋部队为第114师团直属的骑兵第114联队,共有1000多人,还有1000多匹战马。

    而中国.军队的先头部队,则是第119师的3营,堪堪500多人。

    如若是在旷野中遭遇,这场战斗也就不用打了。

    或许这500多人还来不及布防,就被日军骑兵第114联队给冲散、击溃了。

    所幸是在这个村庄里面。

    第119师3营长王知重少校,立即命令部队就地依托着村庄中的房屋建筑为掩体,架枪向日军展开阻击。

    “哒哒哒!”

    “突突突!——”

    “嘭!”

    “嘭嘭嘭!——”

    密集的枪声,顿时响彻整个村庄。

    鬼子先锋部队全部是骑兵,目标大,而且在狭窄、且地形复杂的村子里,闪避回旋极为不易。

    所以,登时被第119师3营打了个措手不及。

    一阵密集的弹雨迎面扫来,立即有30多个鬼子骑兵,被射落马下。

    胯下战马也纷纷遭到枪击。

    不过,战马的生命力明显比鬼子骑兵更顽强,在遭到射击后,并没有立即死去。

    而是在痛苦的悲鸣声中撒开四蹄,疯狂的四处乱窜。

    以至于其余的鬼子骑兵顿时乱做一团。

    加之不确定村里有多少中国.军人,惊惧之下,只能先行向后退去。

    第119师3营营长王知重立即指挥部队向前追击,在将鬼子骑兵撵出村庄后,王知重少校一边命令部队停止追击,一边让部下门尽可能多的占领了一些院落,就地构筑防御工事。

    同时,迅速派人将此情况汇报上去,并寻求支援!

    第119师师长田温其得知日军先头部队已经到了碾庄,不由得大吃一惊,立即率师部主力加速前进。

    而这时,日军第114师团一个步兵联队的后续部队,也赶到了碾庄。

    带队的鬼子军官是日军第114师团,第128旅团的旅团长奥保夫少将。

    这老鬼子在简单了解了一下情况后。

    立即命令麾下步兵第150联队从正面发起进攻,以便于尽快打通进攻徐州的道路!

    骑兵第114联队则是从两翼迂回包抄,发起进攻的同时,也是为了确保进攻部队的两翼安全。

    刘子亮的第68军下辖两个师,分别是119师和第143师。

    其中,第143师的师长由刘子亮将军亲自兼任。

    这时候,第119师除了若干后勤部队还在从徐州赶来的路上之外,全师两个旅四个团的主力野战部队,基本上已经全部赶到碾庄。

    双方势同水火,如火星撞地球一般,展开了激烈的交火。

    由于第119师3营提前抢占了有利地形,布下防线。加上鬼子的兵力并不占优势,也没有野炮等重火力加持。

    所以,战斗刚开始的时候,日军进攻部队反而吃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亏。

    不过随着第114师团其他各部续赶到,尤其是第114师团的直属坦克战车大队,以及直属野炮兵第114联队相继赶到,并加入到战场后,战斗开始变得更加惨烈起来。

    好在,刘子亮将军亲自率领第143师和其他军部直属部队,也相继抵达了碾庄战场。

    双方投入的兵力开始迅速攀升,战斗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从碾庄逐渐展开到周围的几个村落,山头,以及河道等重要地形,纷纷成为敌我双方交锋的主战场,和反复争夺的重要阵地。

    尤其是碾庄,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更是会成为了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

    双方都拼死争夺,死战不退!

    在日军野炮兵第114联队,连同坦克战车大队的轰击下,整个碾庄几乎都被炮火夷为平地。

    几乎找不到一间完整的民房建筑,只有一堵堵坍塌大半的土坯泥墙。

    碾庄,已然成为一台大型绞肉机,不断绞杀着敌我双方的有生力量!

    由于日军拥有坦克战车这种战略性武器,可以在战场之上横冲直撞,无所顾忌。

    而守军因为缺乏反坦克炮等战略性武器,万不得已之时,只能派遣敢死队,扛着炸药包去炸鬼子的坦克。

    加之鬼子的炮兵火力,以及士兵的枪法、战斗素质等,都要强于第68军。

    所以,随着战斗的持续,战局开始一点点向第68军不利的一面倾斜。

    …………

    徐州城内。

    为了复制金陵城,奇袭卫戍军司令部之奇迹。

    一股乔装打扮的鬼子特工,正携带着冲锋枪、手枪等武器,于夜色中走街串巷,悄悄向第五战区司令部靠拢过去。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