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人心隔肚皮-《大唐第一长子》
第(2/3)页
“哦...!”月儿立即欢快的出去打水,跟着来给李战洗脸刷牙,伺候李战穿衣等...洗漱穿衣都结束了,李战就去餐厅吃了早餐。
早餐吃完,李战喊了一声欧阳冶,一起前往敦化坊,今天李战去敦化坊是要接收一样绝密的东西。
这东西是什么呢...不是别的正是红薯。
当初李战带来的红薯仅仅只有几颗,就这么分一分,大概种了一分田左右,你是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一分田的红薯,现在已经是多少斤了。
一分田的红薯,长空带人挖出了200斤出来。
当初的那场火,并没有将红薯给烧掉,李战就感觉这红薯冥冥之中有天道守护,等李战看到长空等人挖来的250斤红薯之后,李战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此时的李战在提前做一位名叫陈振龙做的事情,这位陈振龙生活的明朝末年,中国当时的实际人口已经超过1亿人,以陈振龙生活的福建为例,在明朝中后期实行海禁后,早已无力承载人口的过多繁衍,当时,福建“隘山阨海,土瘠民贫,赐雨少愆,饥馑存至,偶遭歉岁,待食嗷嗷”。
以福建惠安县为例,由于人口剧增、地产不足,仅仅隆庆五年(1561年),这个区区一万多户人口的蕞尔小县,每年就“须输入米粮约七万石(约合当代1300万斤)”,才能养活全县人口。
当时,北方小麦亩产仅为300斤左右,且每年只能种一季;在南方虽然可以种两季水稻,但全年亩产也不过就五六百斤。
而红薯不仅可以种植两季,其中春薯亩产可达4000多斤,夏薯亩产可达2000多斤,全年产量可达6000多斤,尽管口感不如水稻和小麦精美,但对于长期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中国农民来说,这种从南美洲辗转引进的超级农作物,无疑是上天恩赐给中国人的超级礼物。
这场由陈振龙偷运红薯后,即将在中国引发的食物革命和人口革命,可以说,无论如何赞誉都不为过。
得益于红薯的广泛引种,福建人口也从明朝万历年间(1572年-1620年)的173万人,增加到了1834年(清朝道光十四年)的1500多万人。
只要李战做的好,李战可以让我们大唐成为某个时期的英国,日不落帝国。
“大哥...我来了...!”
就在李战看着自己的红薯发呆的时候,李承乾走了过来,看着地上布袋子中的红薯,李承乾诧异的问道:“大哥...这是什么,我怎么没有见过?”
李战微微一笑道:“这是大唐未来的国之根本,有了它之后,大唐将再无饥荒。”
“噗...真的假的...?”李承乾有些不太相信。
只是李战却不想去过多的解释,因为有的时候,做总比说要实际的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