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三毛从军记》可以轻而易举的满足这些观众的观影习惯,不用动脑子,也会笑得很欢乐。 然而,还有一批观影人,比如影评党和嘴炮党。 他们是会去代入自己的理解去思考的,思考有所得了,才能在社交账号上鼓吹自己的见解。 《三毛从军记》同样满足了这些人的要求,就像此刻“征兵看牙口”这个举动,学识驳杂一些的就知道买牲口时才有看牙口这个行为,现在这征兵看牙口,岂不是在讽刺挑壮丁当兵就跟挑选牲口一样? 想到了这一点,众多影评人之一的苏凯,感觉自己这才是进入了观看这部电影的第二个层次,即从电影表面感受到了一些这部电影正在要表达的东西。 苏凯发现,相比于李南池这个年轻人出品的那两部姊妹篇作品,三毛这部电影的呈现手法显得更加多样化和间接化了。主要体现在,李南池以前的征兵镜头,就摆个台子走个过场就完事儿,最多再来个热血沸腾的讲话,哪像现在,又是看牙口,又是岳武穆的...... 这让苏凯想到了李南池那个《举起手来》的剧本,那个电视剧里,种种鬼子的死法也是在不断玩梗,现在就眼前的这场征兵戏而言,这是指上亦是一种玩梗,只是手法变得隐晦了许多。不过这也一惯符合学院派的风格,镜头不明着来,明着来的镜头也能挖出点其他的解释来。 正如苏凯所想的这样,想要真的拨清楚三毛这部电影,是存在见识上的门槛的。 因为随着情节的不断往下播放,各种明喻暗喻反讽的手法更是一环套着一环,跨不过去,就停留在表层。 但即使有门槛,也并不妨碍每个观众的获得感。 看得浅的观众们,乐呵的笑声就没有停下,单纯图个乐呵,也挺好。 而透过表面看到电影要传达一些东西的观众,也在笑,只是眼中多出了“了不得”的神情,自然也免不了跟旁边人吹嘘一番,然后就听到恍然大悟的声音。 就像,头角峥嵘的团长出现在荧幕之上的时候。 一出场,播映厅内的大多数观众因为“头角峥嵘”的怪异造型而叽叽喳喳。 而意会到“头角峥嵘”含义的,则向旁边人小声吹嘘着自己“了不得发现”的见解。 整个播映厅内,每个观众都能从中找到契合自己的爽点,笑声、感觉自己发现“了不得”东西后的小声解释交织在一起...... 三毛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不同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素养,会从中得到并不一样的观看感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