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这大青果还能好吗?-《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第(3/3)页

    他只能暂时跑来徐州避一避风头了。

    赵亮没去徐州见梁行舟?    而是打归德到济宁后?    就沿着运河一路北上。

    路上仅仅在临清停留了一日,那里有第一批为他效力的旗人在么。

    七月初五赶到京城的时候,京城外头已经排起了一连串的长队,各地上京给皇帝老子送寿礼的人马,首尾相连,如同神龙一般见首不见尾。

    赵亮觉得这些车马怕是上万辆都打不住,那每辆车上都插有小黄旗,上面写有”贡“字,为了抢运贡品,各车辆互相争道,篝火相望,热闹非凡。

    “见识到这场面后,你觉得这大青果还能好吗?”

    赵亮对身边的飞卢说道。

    后者合上张大的嘴巴,一个字不说,可脸上那满是讽刺的表情已经足够说明一切。

    乾隆皇帝还不知廉耻的说什么:“这些送礼物的钱,都是官员们自费的,并不增加百姓负担,又可以增加君臣之间的感情,何乐而不为。”可事实上,这事根本不需要思考,都可以知道这些东西只能来自百姓。

    给皇帝送礼谁敢就送两尺布头一只鸡啊,谁敢不大肆操办啊?

    可就满清官员的俸禄,即便是有养廉银子,那也根本不是任何一个官员能够承受得起的。

    因为到了乾隆朝中后期,一个官员一年进贡的次数早就不是三两次了,除了“冬至、中秋、生日”这三个节日,还有“端午、上元节、重阳节”也要上贡,而且皇帝出巡经过地方要送礼,称为“迎銮贡”。每年到热河避暑要送礼,称为“木兰贡”;地方官上京朝见时候要送礼,称为“陛见贡”;被皇帝提拔时要送礼,称为“谢恩贡”。

    任哪个地方大员一年都要送个七八九次礼给乾隆。

    这京城外汇集四方朝贡车队的一幕,俨然成了中国进贡史上的奇观。

    而事实上乾隆晚年,出现的数起贪污大案,背后都是进贡者的问题。那些受皇帝赏识的大臣,往往都是进贡最多得,后来多数都成了贪污犯。

    李侍尧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只不过这个时候他的案子还没爆出!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