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章 【神奇的魔方】-《我在昆仑包了一座山》


    第(2/3)页

    四五年后,小有积蓄的两口子,伙同同村的两户人一起承包了木屯五百亩棉田。其中就有杨秉照和杜国海一家三口。

    当时杜家投了四十多万元,承包了150多亩地。杨秉照也是150亩,杜国海一家承包量最大,200亩。

    承包棉田后,杜家每年少则七八万收入,多则十几万。

    后来土地流转费和人工成本不断攀升,加上杨秉照不想再赚辛苦钱,他第一个撤股去县里做电器生意。

    杨秉照的150亩承包地转给了杜魁。

    又两年后,杜大海的儿子要去乌市搞物流生意,遂把最后200亩棉田转给了杜魁。

    一下子承接了500亩棉地,把杜魁两口子的积蓄掏了个干净。

    去年一年,500亩棉田挣的钱还不如以前150亩多。

    周围左右,全是千亩几千亩的大中型棉田,而且人家几乎全部上马机采棉设备,人工费用大幅减少。

    杜家,勉强配备十几台手持采棉机,同时还得雇佣少量采棉工,人工成本高企。

    加上受今年低温冰雹影响,棉苗低温烂种、烂芽、烂根和棉铃发育不充分,再加上病虫害,极大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

    用托合提老大爷的话说,今年的收成能保本就是万幸,大概率亏本。

    一旦亏本,对明年春播的影响更大。

    农资资金,种子资金,物质储备等等,全部要消减。

    恶性循环。

    杜普心急如焚,深感自己帮不上什么忙。

    踏上院子里的一辆旧山地自行车,朝自家承包地驶去。

    土路两旁,都是一望无际的棉田。

    一株株棉花枝叶茂盛,每枝棉花都结有累累花铃,看上去生机勃勃。

    十分钟不到,杜普终于看到路旁“杜113号棉田”的大木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