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一点夜话-《国芯》


    第(2/3)页

    有了目标,也有了奔头,大家勒紧裤带咬着牙挤出资金投入到研发之中,力争在两年之内有所突破。

    在八零一一厂的一间会议室内,就摆放着市面上各种彩电,相关工作人员正对其进行拆解分析,打算逆向仿制相关技术。

    如果走进一看,就会发现现场基本以中年人为主,甚至白发苍苍的退休工人也受邀来帮忙,唯一缺少的就是年轻人。

    近3年来分配到小三线的大学生人数应该在80人左右,但最终只有3个人前来报到,其余都各找门路离开了。

    因此,小三线的技术人员出现了技术短层现象,只能继续依靠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当主力,没有新鲜的血液加入。

    就连当初在小三线工作而考上大学的毕业生,继续回来工作的寥寥无几,都将读大学作为跳板到城市里工作了。

    越优秀的人越不甘心待在山里,越会考取大学光明正大离开,而留下的许多都是混日子或者是像周建国这样拖家带口无法离开的中年人。

    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各单位部门都缺人,因此城市有许多岗位可供他们选择,回小三线工作是大家基本不会考虑的事情。

    整个社会的风气在悄然发生改变,以前是积极响应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现在是更多考虑个人的发展问题。

    “理想不能当饭吃”、“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谁能挣到钱谁就牛x”……

    大批知青返城后,个体户开始兴起,加上国门打开看世界,思想进一步激荡,人们开始更加现实地看待这个社会。

    一方面是没有新人进来,另一方面老人不断打报告找门路离开,整个皖南小三线犹如纸糊般的房子一样,随时可能都会轰然倒塌。

    “我就是一个裱糊匠,补得了东边,顾不了西面,最终两头都受气。”

    在夜深人静时,周建国不免会在妻子俞美诗面前表露出真实一面。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看得情况清楚,但却无法脱身。

    “当初我就知道这差事是一个烫手山芋,但想了想若是八零一一厂就这样倒了,自己将来肯定不会甘心,所以只能奋力拼一把。

    彩电研发关系到小三线的生死存亡,成功了大家有饭吃,失败的话后果不敢想象。

    想着苦了我们这一代,将来小逸他们这代人就能过上好日子。”

    现在不仅仅是八零一一厂上千职工家属的前途系在自己肩上,而且整个小三线数万名职工的未来也都赌了上去,作为牵头人周建国承受的压力难以想象。

    “反正脚下的路都是自己选的,怨不了谁!只要你做的决定,我都无条件支持,大不了回农村种田。

    小逸他会有自己的人生,每代人只能管好自己的事。”

    看着略显憔悴的丈夫,俞美诗不禁心疼地回话。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