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自5人一起共赴中午的饭宴,然后开始讨论政务至今,只过去了近两个时辰的时间。 长时间的唇枪舌战,让即使是扔值壮年的定信、北川都感到有些疲惫。 定信、北川这样的青壮都会感到疲惫,那就更别提北川这种都已经50岁的中老年人了。 该谈论的紧急、且重要的政务都已经谈论地差不多了。 既然该谈的都已经谈得差不多了,见时间已不算早,再加上大家都已经有些累了,松平定信便宣布今日的会谈就先到此结束了。 有了松平定信的这条命令,除了北川之外的另外3名若年寄如蒙大赦。 唯有北川仍一副没有谈够、想接着把政务谈下去的模样。 北川想再跟松平定信好好聊聊“向南蛮诸国派出使者考察”的事情。 但考虑到现在的时间的确已不早,再加上自己也有些疲惫了,所以只能作罢,决定将此事继续押后,等之后碰上合适的时机了,再跟松平定信详谈此事。 以北川为首的4名若年寄陆续步出了这座专门用来供幕府诸位高官议事的房间。 才刚走出房间没多远,吉本便像是将绑在身上的什么巨沉的重物给卸下了一般,吐出长长的一口气。 “人老了,不仅体力不济,连精力也不济了啊……” 吉本一边这般感慨着,一边揉着自己两边的大腿。 连续2个多时辰的跪坐——这已经不是都上了年纪的吉本可以轻轻松松做出来的事情了。 “今天的会谈所花的时间,的确是要比以往都长上不少啊。”说话的四名若年寄中的另外一人:松平隆喜。 “只可惜没能一口气谈拢向南蛮诸国派出使者考察的事啊。”说罢,北川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北川君,我倒认为并不是非得向南蛮诸国派出使者才行呢。”吉本轻声道,“我觉得让这个国家继续维持原样就可以了。” “我国什么也不缺,四海升平,自攻灭丰臣家后,我国国土上已有近二百年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乱。” “何必去跟南蛮做什么交流呢?” “所以——北川君,恕我不能赞同你这派使者跟南蛮诸国进行交流的主张。” “吉本大人……”北川面带无奈之色地长叹了一口气,“您难道忘了千年前的遣隋使和遣唐使了吗?” “千年前,隋唐强大,我国向隋唐学习,才有了现今的我国。” “而现在南蛮诸国发明出了一种似乎相当强大的器件,我们效法千年前,向南蛮诸国学习有什么不妥的吗?” “如果那‘蒸汽机’真有乔治的风说帖中所说的那样拥有百畜之力的话,那我们不论如何都不能将其错过。” 说到这,北川再次长叹了一口气。 “算了,不聊这个了。” “若不是我现在有些累了,要不然我定要跟你好好地辩上一辩。” 见北川主动放弃了与他进行辩论,吉本轻出了一口气,其模样就像刚逃过一劫一般。 “北川。”就在这时,一道问话声陡然响起,“你刚才怎么会突然想要问老中大人那个传闻是否是真实的呢?” 问出这个问题的人,是另一名若年寄——松平君山。 北川俊季、吉本雀右卫门、松平隆喜、松平君山——这4人便是幕府现今的4名若年寄。 君山的问话声刚落下,北川便立即答道: “没什么特殊的原因。” “只是从其他友人那听说了这个传闻,所以来跟老中大人求证一下而已。” “毕竟这种传闻可不能当作玩笑一听而过啊。” 话说到这,北川露出一抹轻蔑。 “怎能让科举制这种早就消亡的东西,再在我国复兴呢?” “我国有大量优秀的武士。我国的这些优秀武士足以填补幕府、各大藩府的所有职位空缺。” “让一帮前不久还在扛锄头的农民子弟到幕府、藩府任职做官?岂不荒谬。” “我也觉得复兴科举制不可取。”君山说道,“但我觉得‘御前试合’的这种考核形式,倒挺值得沿用下去的。” “多亏了老中大人的这‘御前试合’,给我提供了灵感,在下现在有一个绝对是利国利民的主张,不知诸位是否有意倾听一二。” 走在君山前头的北川、吉本、隆喜纷纷转过头来看向走在最后面的君山。 “我等洗耳恭听。”北川道。 “我日后打算向将军大人进言——让昌平坂学问所大规模招收幕臣子弟,教授幕臣子弟四书、五经、三礼、历史、诗文。” “将入昌平坂学问所的幕臣子弟皆培养成足以辅佐幕政的逸才。” 君山眉飞色舞地讲述着。 昌平坂学问所——亦称“昌平黉”,江户幕府直辖的高等学校。 江户时代儒学教育的最高学府。 前身为林罗山建立的弘文院。公元1691年德川幕府授权林氏家族指导祭孔,并将弘文院收归幕府直接管辖,同时将“弘文院”这一名称改成“昌平坂学问所”。 “在大规模招收幕臣子弟入昌平坂学问所学习的同时,定期展开考核,考察入学的幕臣子弟们都学得怎么样了。” “给予在这考核中获得不错名次的幕臣子弟们丰厚的奖励。” 君山的话音刚落,北川点了点头。 “原来如此……这就是你刚刚所说的‘御前试合’给你带来的灵感吗……” “让幕臣子弟们进昌平坂学问所,并定期进行考核……不错的主意呢。”吉本也附和着。 “这个对幕臣子弟定期进行的考核,我都已经想好名字了。”君山露出一抹带着几分得意之色的笑,“就叫‘学问吟味’。” “学习的‘学’。” “问题的‘问’。” “吟诵的‘吟’。” “味噌的‘味’。” 念出“学问吟味”这个词汇后,君山便将期待的目光投到了走在前面的北川3人身上。 “‘学问吟味’……不错的主意。”北川率先给出了正面的评价。 另外的2人也纷纷出声附和,称赞着君山所想出的这个名字。 “那我也提个小小的建议。”北川将双手环抱在胸前,“不要让‘学问吟味’仅局限在昌平坂学问所一隅了。” “定期在江户举办‘学问吟味’,让所有的幕臣子弟都能来参加。” “不论是否有在昌平坂学问所入学,都可参加这‘学问吟味’。” 听到北川的这个建议,君山的眼睛一亮,嘟囔道: “这个主意不错……的确并没有必要将‘学问吟味’局限在昌平坂学问所一隅……” 从北川那得到了一个不错的建议后,君山连忙向北川道谢着。 “君山,我感觉你的这主意真的很不错。”吉本微笑道,“将军大人他肯定也会赞同你的这主意的。” 因为4名若年寄中有2人都姓松平,所以为了能于称呼上予以区分,在2名当事人的许可下,北川他们都是直呼松平隆喜和松平君山的名字。 “在刚从北川君那获得了一个不错建议的当下,我现在也是斗志昂扬啊。”君山用半开玩笑的语气说道,“若不是在意礼节,我现在恨不得狂奔回家,立即着手书写建白书啊。” “只是不知老中大人他是否会赞同你的这主意啊……”说罢,北川露出苦笑。 …… …… 以北川为首的4名若年寄都已经走远了,松平定信仍旧留在那间他刚才和北川等人议事的房间内。 在仅剩他一人的房间内,定信没有再像刚才和北川等人议事一样恭恭敬敬地跪坐。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