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改革从来不易!-《北宋之无双国士》


    第(2/3)页

    如今的大宋已经到了积贫积弱,沉疴入骨的时候了,再不变,就要病入膏肓了。

    王安石的变法,固然是找到了大宋患病的原因,但却没有找到合适的药方,或者说,开出的药方固然有效,但药的力量不足。

    改革里来都不是简单的事情。

    后世欧阳辨看史书的时候,有人说,中国人屈从于暴力,但拙于制度创新。

    这句话是有些道理的。

    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改革有十几次,大的改朝换代也有十几次。

    十几次改革大都失败了,而十几次改朝换代都获得了成功。

    当然,在历史上,改朝换代的努力远不止这十几次,但毕竟有这么十几次大成功。

    改革当然也不止这十几次,可是却大都失败。

    也就是说,你要创新制度不行,推翻却可以。

    接受推翻而不接受改革,这个道理在什么地方呢?

    从某种角度来看,改革是利益调整,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这是各国都遇到的问题,不足为怪。

    所以,改革到底需要什么?

    欧阳辨对此苦思了许久,得出了两个结论。

    搞改革必须有两点,一是要有足够的权威,我搞改革侵害了你的利益,你也没有办法反抗我;

    二是如果权威不够,就得有足够的补偿,我剥夺了你的一部分利益,给你补偿。

    当这两点都没有的时候,就麻烦了。

    皇权时代的改革,改革者要面对两大反对势力,一是既得利益者,二是皇权本身。

    没错,支持变革的皇权本身也是反对势力。

    不信你看看宋朝的变法。

    范仲淹的变法和王安石的变法,一开始皇帝是支持的,但皇帝一旦产生犹豫,他们转身一变就会成为改革的反对者了。

    相对于两大势力来说,改革者从来都是弱势者。

    欧阳辨是个胆小的人,他刚刚到宋朝,即便是身为欧阳修的儿子,但他依然不敢有任何的非分之想。

    然而了解越深,接触的人越多,他就知道有些事情他不干也得干,只要他在乎,他就得去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