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为什么他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北宋之无双国士》


    第(2/3)页

    这个县的知县是一个叫文弘绶的年轻人,小伙子二十多岁,年纪虽轻,但干劲足啊。

    这个县整个县的背面是一条大河,但县里却被一条大山给阻隔住了,听得到大河的水流声音,却只能干瞪眼,所以,惟一的办法就是在山上凿出一条水渠,将水引入到县里面来。

    但这个工程实在是太难,也有点异想天开了。

    当时我是跟着一起调研,我看完之后觉得上面的人绝无可能批准这样异想天开的计划,即便是批准了,也绝对不可能完成。

    但后来令我意外的是,这个提案不仅被批准了,而且还拨了大量的钱粮下来。

    可即便是钱粮足够,我也不觉得能够完成,因为这种工程的难度不亚于建造长城了,光是靠一个县,光是靠一个年轻的知县,怎么可能会有如此大的号召力?

    但这个年轻人带着一帮比他还要年轻的年轻人,到各处的乡里去宣传,去和那些农民去勾画出以后有水了之后县里面可能的美好未来。

    当时我是打算看笑话的,因为这些农民怎么可能会配合嘛,在大宋的百姓,谁面对这些劳役,谁不是能逃就逃的。

    这个县其实在之前也是陕西六路的,也就是属于大宋的,怎么可能就换了个国籍就会让农民勤快起来?”

    但奇怪的是,这个年轻人还真的组织起来了很多人,而且数量还是多达几万人之多!

    在真正开工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这里农民干活是给钱的,不仅不需要他们自带干粮,还有钱可以领,这才是令我吃惊的地方。

    在大宋,农民不仅要交赋税,还得自带干粮服劳役,而在西夏,却能够吃着白粥大白馒头,甚至有时候还有肉可以吃。

    当然这些只是题外话,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官员,在参与的工程中,最后潺潺的水流涌进那片干涸的土地的时候,那些农民跳进浑浊的水中大声的哭喊的时候,那一股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与成就感,或许就是他们愿意当苦官的原因吧。

    他们经常提起欧阳辩所说的一句话,叫当官要为民做主,当官就要为人民服务,要从百姓中来,再到百姓中去,一切以百姓的需求为中心等等话语,真真切切表达了西夏朝廷当真是一个为了百姓服务的朝廷。

    而不像大宋一般,虽然说着所谓爱民,在民生凋敝之时,上层的官员却在风花雪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