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131 友谊-《我在南宋能网购》
第(1/3)页
“吱……”
“嘎……”
海风中,木质船体在海浪里上下颠簸,发出阵阵扭曲变形的呻吟声。
林下一郎坐在甲板上吹着海风,手中拿着棉布轻轻擦拭着一柄雪亮的苗刀。
对于不了解冷兵器的人来说,听到“苗”这个词很容易联想到苗族,进而认为苗刀就是苗族用的刀具……
但实际上苗刀之名来自其“形似禾苗”,故而取名为苗刀,最早可追溯到汉朝时期的外弧环首刀。
从外观来看,苗刀刃长直而微有弧度,直观上给人感觉很容易与倭刀弄混,但其实有个很简单的办法能够将其区分——几乎所有倭刀都有着“撅屁股”的特征。
也就是说,在刀刃向下平放于架上的时候,握柄明显向上撅起的就是倭刀,与刃相平或者微微翘起的就是苗刀。
林下一郎手中这柄苗刀在保持着锋利的同时还兼具了良好的韧性,可轻易劈断竹子、木棍且不伤刃,至于草席什么的更是割之如纸!
如此强悍的性能放在日本这边,那可是传家宝级别的!可以说是任何一名武士老爷梦寐以求的神兵利器。
再加上这柄苗刀乃是关旻送给林下一郎的饯别礼,这让林下一郎总觉得自己心头火热——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他在秦府也已经晋升为武士阶级了?
然而事实上,这柄“神兵利器”只是川蜀第一钢铁厂专门为欧洲人制造的“旅游纪念品”,是用特种钢板直接切割打磨而成。
至于折叠锻打什么的……抱歉,根本不存在,只是一种普通的流水线产品而已。
然而普通钢板切割打磨的苗刀为何性能与精心锻打的倭刀不相上下?
这其中虽然有秦府先进淬火技术的功劳,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川蜀第一钢铁厂的特种钢板。
蜀地乃是锰矿大省,之前秦府付出了无数人力物力去探矿,现在终于有了结果。
锰矿的发现,自然带动了冶金业大幅度地进步,锰钢的出现直接抹平了日本的冷兵器优势。
是的,虽然有些无法想象,但在宋朝晚期,中华地区的冷兵器水平已经逐渐落后于日本了。
其中部分冶炼技巧失传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方面,最重要的其实是铁矿质量方面的大幅度下滑。
自汉以来,中原地区进入铁器时代已经长达一千五百,在如此漫长的历史之中,大量品位高、易开采的铁矿的铁矿变成了农具、炊具、武器、铠甲……
历年历代的生产与战争大量的吞噬着铁矿石,到了宋朝时期中原地区的铁矿质量已经下降到难以忍受的程度了,虽然有着炒钢等新技术的出现,勉强还能维持武器装备的性能,但在最高端的武器上已经不如日本了。
这也就有了司马光“宝刀近出日本国”的感叹。
毕竟日本农民用的还是木质农具,甚至连不少足轻的武器都是木质的,甚至不少箭矢都是烤黑的竹子,连金属箭头都没有!
日本的高品位铁矿也就给武士老爷们打打武器装备,即便再加上出口的倭刀其实总消耗也不算大。
而到了后世的明朝时期,中日冷兵器上的差距就更大了,贫穷的明朝也无法大规模配备重甲,这也就导致了武备松弛的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猖獗……当然泛滥的倭寇也催生出了狼筅[xiǎn]这种廉价而又有效的克倭专用武器。
不过这种情况已经随着秦府的发展而被彻底改变了。
更先进的冶金工艺使得生铁杂质大大减少,锰钢的开始量产又使得秦府的钢胚韧性大大提升,再加上更先进的淬火技术……所有铁矿石方面的先天不足都被技术的进步所抹平了。
林下一郎当然并不知道自己手中的“宝刀”其实只是廉价的工业品,其成本可能还没他中午吃的水果罐头高。
不过即便他知道了,估计也还是会将苗刀视为珍宝……毕竟这东西他来说并不纯是武器,也是阶级的象征。
仔细地保养好自己的苗刀之后,林下一郎满意的将它重新入鞘,并且打开带有图画和拼音标注的识字书开始自学起来。
这次的任务他已经很清楚了,走的路线也都是他早就跑熟了的,唯一的变数不过是多了几个人而已。
不过想起那几个人,林下一郎不禁有些头痛。
他要带着的人是三个之前被秦府俘虏的英国龙虾兵。
关旻之所以要他带上着三个人,主要是为了保证他的安全。
幕府对普通日本平民的态度自不必说,若是林下一郎送信的途中被幕府武士给斩杀了那可就亏大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