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惜春和黛玉,言扒灰之事!-《从红楼开始拯救名著》


    第(2/3)页

    看到惜春那个小磨洋,黛玉也是不由的有些想笑,不过还是说道:“四妹妹放心,我保证不将四妹妹告诉我的事情说出去的。”

    惜春见状也是满意的点了点头,不过说起贾珍的事情还是有些有些羞耻的说道:“其实这件事情在贾家也不算是什么秘密了,这事也和秦氏有关系,而且秦氏的死也和这件事有关系。”

    “什么事情?”

    惜春像是有些不好意思,吞吞吐吐,半晌才蹦出两个字,“扒灰!”

    黛玉一开始还有些没反应过来,不过看着惜春那难以启齿和难看的脸色,当即脸色也是变了。

    “这……”黛玉脸色大变。

    扒灰,可不是扒锅底灰。

    扒灰,也叫爬灰。

    扒灰这个词汇可谓是历史悠久,以至于说法莫衷一是。据《吴下谚联》释其由来云:「翁其媳,俗称扒灰。鲜知其义。按昔有神庙,香火特盛,锡箔镪焚炉中,灰积日多,淘出其锡,市得厚利。庙邻知之,扒取其灰,盗淘其锡以为常。扒灰,偷锡也。锡、媳同音,以为隐语。

    还有一种说法来自北宋两大名人王安石和苏东坡。都说二者老而不修,大有“一树梨花压海棠”,对媳妇不轨的想法。当然,这事人云亦云,属于野史传说听过就算了。但爬灰指公公与媳妇的不伦关系是不错的。它还有个文雅说法叫“聚麀”。麀为母鹿,兽性不懂伦理,古人借以形容乱伦之人寡廉鲜耻,不顾人伦纲常的悖逆行为。

    当然了,这个世界上虽然没有宋朝,但是王安石和苏东坡还是有的。

    扒灰这个词就和这两个人有关。

    先说王安石,说是他的儿子是个傻子死得早,儿媳妇很漂亮,王安石的老婆也死了,于是王安石就在家里的香炉里埋了一首情诗,儿媳在上香时发现了,也和诗一首埋在香炉里。

    于是两人走在了一起。

    清人有一个《吴下谚联》,是另一种说法,好像就是这个谣言的源头:王安石儿子死后,他给儿媳在后院另盖了一个房子居住,可能是担心儿媳红杏出墙,经常去监视,儿媳误会了,在墙上题诗说:风流不落别人家。

    王安石见到后,用指甲把这句诗给扣掉了。

    因为是石灰墙,所以说是扒灰。

    其实,这种事情,都是想当然罢了。

    《吴下谚联》释其由来云:翁私其媳,俗称扒灰。鲜知其义。按昔有神庙,香火特盛,锡箔镪焚炉中,灰积日多,淘出其锡,市得厚利。庙邻知之,扒取其灰,盗淘其锡以为常。

    扒灰,偷锡也。

    锡、媳同音,以为隐语。

    还有苏东坡,也不知道怎么就被人污蔑成了扒灰,为此还丢了官职。

    话说这苏东坡中年丧妻,一直未娶。

    他忙于公事和写作一晃许多年就过去了,一人过着怪习惯。

    转眼儿子就娶妻生子了。

    偏偏苏东坡一代英才,聪明绝顶,才华横溢。

    而他的儿子却庸碌无为,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

    一天,苏东坡的儿子又出去玩乐去了,苏东坡一人在书房里坐着,呆呆的思考问题。

    这时,他的儿媳妇见公公一人在书房里又是思又是想得怪辛苦的就给公公端了一杯茶上来了。

    儿媳妇这天穿着蝉羽般透明的白纱的裙子,端着茶杯走到苏东坡的身边,轻声地叫道:“爹爹请喝茶!”并且含情脉脉的看着他,这儿媳妇其实也是个才女,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通,之所以嫁到苏家就是对苏东坡的崇拜才嫁过来的。

    来了之后才发现他的儿子这样的平庸,很是落寞失望。

    早就对苏东坡倾慕不已,今天有机会了想和公公亲近一下。

    苏东坡正在沉思之中,见儿媳妇走过来,两眼愣愣的看着她,看着儿媳妇的纷红的脸蛋,婀娜的身姿,含情的双眼,他突然有点忘乎所以,飘飘然起来。

    就在他心猿意马时,突然记起这是儿媳妇顿时脸红了起来。

    儿媳妇就问道:“公公为什么脸红?”苏东坡也不答话,接过茶杯,用食指快速在书桌上写了两句诗:“青纱帐里一琵琶,纵有阳春不敢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