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二柱子吹的牛皮-《明末之兴汉》


    第(2/3)页

    这个时候,满清的入关大军已经破长城入侵进了大明京师。

    大明京师还没有从崇祯九年的攻击中恢复过来,满清又来了。而且这次的规模更大,准备也更加充分,很快就在京畿大地上肆掠起来。明军根本就不敢应战,更加增长了清军的嚣张气焰。

    清军大肆分兵,完全不将明军放在眼里。而明军也确实窝囊的很,大部分都龟缩在城池里等待清军攻击。城池之外的地方几乎就完全放弃了,任由清军劫掠。

    原本应该迎击清军的卢象升部又不断被分兵,丧失了克制清军的能力。历史上卢象升就是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被清军围攻,壮烈殉国的。而离卢象升不远的明军主力坐视不救,后来更是被吓的一哄而散,表现的极为拙劣。

    对于卢象升鲁若麟是非常佩服的,能文能武,编练的天雄军战斗力极佳,而且是为数不多的敢主动攻击清军的部队。

    出于对卢象升的喜爱,鲁若麟心中的名将收集癖发作,也是为了打击清军,鲁若麟命令驻扎天津的第一师一旅黄济部跟随卢象升作战。

    黄济部因为背靠天津,人力资源异常丰富,几乎只要竖起招兵旗,就有源源不断的人前来投军。

    不过兴汉军的招兵标准一向是非常严格的,只招收品性好、身体健壮的。即使如此仍然有非常多的人想要进去混口饭吃,或者奔一个前程。

    黄济部在天津一带的名头是非常响亮的,大家都知道黄济部能打,消灭的鞑子之多更是冠绝全军,只要是个有理想的都想加入这样的部队。

    而且兴汉军对士兵的待遇那是有口皆碑的,完全是天津一带甚至京畿之地的异类。不但军饷完全按时发放,没有克扣。伙食、装备也羡煞了其他部队,一日三餐,顿顿有肉,装备更是武装到了牙齿。随便拿出来一个士兵,感觉都不比明军里的家丁差。

    黄济部完全按照兴汉军的规矩进行训练,纪律是非常严格的。所以与好待遇相对应的是严格的训练,高强度的训练是每日都有,根本没有闲暇,只有一些大的节假日才能休息一下。能够留下来的早就适应了,受不了的早就淘汰了。

    而如此养军,没有海量的银子根本就支撑不了,也就是鲁若麟会赚钱才养的起。至于明朝的军饷,还是不要指望了。本来就不多,还要被各级衙门克扣,发到手上就刚刚保证饿不死。装备就更不用说了,尽是些破烂货,鲁若麟根本就瞧不起。

    明军奇葩的后勤制度让军队需要向文官行贿才能拿到军饷和补给,还要忍受他们明目张胆的克扣。在文官们眼里,这是以文治武的重要手段,是体现文官高贵的重要表现。但是鲁若麟表示爷不惯着你们,就那三瓜两枣的咱还瞧不上呢,爷不要了。

    黄济不要军饷和补给,全都留给了沈志祥,但是让他得了大便宜。名义上黄济部归天津总兵沈志祥统领,不过具体是什么情况大家心里都清楚。沈志祥也知道自己指挥不动黄济,用朝廷发的饷银大肆的招兵买马,加上原来天津的部队和从东江镇带过来的嫡系,沈志祥手底下的部队也不少。

    人虽然多,但是战斗力如何沈志祥非常清楚,跟黄济部比起来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不过拿出来唬人还是没有问题的。

    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兴汉军的建制里一个旅的部队兵员为3500人。但是黄济部被特批招兵一万五千人,比一个师的人都多。虽然黄济仍然是旅长,但手下的部队几乎是两个师规模了。

    黄济如今挂的是参将衔,一般来说手底下能有个几千兵就不错了,像他这样养一万五千人马的确实非常少见。更可怕的是黄济的兵马都是实数,根本没有空饷,而且都是精兵。

    随着鞑子入侵的消息传到天津,沈志祥连忙把黄济叫来议事。

    “黄将军,这次鞑子大军来袭,气势汹汹,只怕是来者不善,朝廷已经传来公文,务必紧守城池,力保天津不失。而且朝廷任命兵部尚书卢象升总督天下兵马,我部也要听从卢尚书的指挥。因为上次我军剿灭鞑子众多,卢尚书已经行文要求我军前往汇合听其指挥迎击清军,你看该如何是好?”沈志祥一脸慌张的说道。

    如果黄济不愿意出动,凭沈志祥手底下的那些兵出战,无异于找死,所以他只能将希望放在黄济身上。

    “请大人放心,出击的事情就交给下官了,大人只需要守住天津城就是大功一件。这样的安排想来朝廷也无话可说。”黄济没有推辞,接受了出击的任务,让沈志祥非常感动,也很不好意思。

    “黄将军真英雄也!本官也没有办法,不怕你笑话,我手下的那些兵守城还能一战,要是跑到外面去,只怕还没见到鞑子就要散了。只能委屈你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