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只能选择的道路(六)-《革清》


    第(2/3)页

    好在攻城战到了这个程度,城内清军完全没有了斗志。很快就投降了。

    部队留下些人把手南通,收拾残局。大队人马休息一晚,继续进发。

    第二日顺风顺水,终于抵达松江府。松江府也进行了抵抗,在双方巨大的实力差距下,也不好说算不算是血战。

    松江府外就是大海。船队都是内河船只,不好驶入大海。霍崇就派人审问这边可否有官营的盐田。这一询问,果然有。

    霍崇听完都觉得好奇。松江府处于梅雨带,每年总有几个月不断下雨。根本不是适合晒盐的地方,没想到连这里都有盐田。

    陈铭泰只是个读书人,也不搞这等买卖。虽然觉得有道理,也只能一言不发。

    既然是官田,众人总觉得有啥不一样。去了一看,很是失望。就见这盐田不大,竟然位于一个高处。此时正是退潮,就见海水距离盐田有老远的距离。

    同行的人中有做食盐生意,看到这局面,已经赞道:“竟然是好地。”

    大伙不明,连忙请教。这位便解释起来。晒盐需要尽快晒干水,盐田距离水面越高,晒的越快。而位置高,就需要盐田不漏水。想不漏水,光靠想可不行。得对盐田进行很好的护理。

    霍崇听了之后觉得豁然开朗。没想里头还有这样的细节。根据这些细节,霍崇绕着盐田走了几圈,已经眼前这块盐田布局的搞明白了。

    指挥着人将准备好的抽水机搬下,架设到一个看着很奇怪的台子上。那个搞食盐生意的老板不仅讶异的问道:“将军怎知这里是放置水车的所在?”

    霍崇不想解释。这时候就是越解释越low。什么都不说,反倒有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果然,到了傍晚开始涨潮,水面上升。那个原本看着没啥鸟用的凹处中已经开始有了海水。等水变深,抽水机发动起来,轰鸣声中开始想盐田里头抽水。

    到了半夜,几亩地大小的盐田中已经注满了海水。

    业内人士围着盐田转了好几圈,突然到了霍崇面前作了个大揖,“霍将军,霍将军做的这机器好啊,真的好啊!”

    其他士绅各个神色委顿。折腾了大半夜,又是这帮读书人完全不懂的事,更是疲惫不堪。若不是海风够冷,只怕早就坐地睡着。

    此时见到有点热闹看,都围了过来。

    从事食盐买卖的士绅看了看霍崇,欲言又止。霍崇笑道:“我从不怕被人看到诀窍,说出来也没什么。”

    这位士绅听到这话,才小心的解释起来。原来晒盐并不需要整年的晴天,如果风大,气温高,十天半个月就能晒出来一大池子盐。

    然而盐份在海水中含量并不高,得不断向盐田内注入新的海水。这可是个超重的体力活。雇人用水车往盐田内注入海水,花费其实相当大。而且海水涨潮退潮,还有时效性。

    文人们都不懂,最后只能问道:“那做出来的盐会便宜么?”

    这位懂行的把脑袋瓜要的和拨浪鼓一样,“和那无关,和那无关。”然后就带着这样有点看似癫狂的模样问霍崇,“将军准备修几层晒盐场?”

    霍崇没想到这厮真的懂行,答道:“三层,你觉得如何?”

    听到这话,这位激动的几乎要跳脚。看其他读书士绅一脸茫然,这位大声喊道:“诸位,若是三层田,那产出来的都是上等盐。要多少,就有多少。真的是要多少就有多少!”

    真是隔行如隔山,霍崇与懂行的只用两句问答就明白了怎么回事。士绅们就是不懂,除了傻愣愣的站在夜风中,他们什么都做不到。更不明白怎么做。

    又过了十日,在另外一家制盐大户的两层盐田旁,大户如同佣人般心甘情愿的跟在霍崇身边侍候着。陈铭泰看着最高一层盐田内因为风吹而降低的水面,一言不发。

    经过十天,他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所谓三层盐田,最下面一层的目的是取得尽可能纯净的海水。

    海水并不干净,需要过滤与沉淀才能得到澄清海水。第二层就是注入这样的海水进行蒸发。形成盐卤,第三层则是注入取自第二层的纯净的浓盐水,直至晒出盐来。

    根据行家们所说,还不能等盐完全晒干。因为海水晒出来的除了盐,还有盐卤,也就是卤水。卤水喝下去会死人的。即便没有到致死量的盐卤,只要卤水浓到一定程度,盐就会有种苦味。

    所以等盐田内出现一定量的盐,就要把盐取出。之后将卤水放掉,再注入新的浓盐水。

    霍崇提供的这种抽水机,可以确保最大限度的取水。把第二层的盐田始终灌满。

    陈铭泰最初还不信,等亲自品尝了不同的食盐后才明白,什么叫做‘上等盐’。上等盐就是很单纯的咸味。不是那么上等的盐,就会有苦涩的味道。

    至于下等盐,不仅咸味中苦涩味很重,还会混杂进去不少泥土之类的杂质。非常糟糕。

    明白了这些,陈铭泰下了决心,到霍崇面前道谢:“霍将军,我听闻你乃是极高明的匠人,没想到不仅是懂得制作琉璃火。此次可是受教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