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说完,他好奇的询问:“怎么,磊子你在山中见到穿山甲了?” “嗯”徐磊点点头。 面对徐家德老爷子,他没打算撒谎。 徐磊心里明白,自己提那么多问题,目的表现得很明确了。 即使不说,老爷子也能猜到。 当然,这件事情给老爷子说了也无妨。 接着,徐磊把拍摄视频打开,让对方观看。 “还真有,看来当年记载没有错误。”徐家德感慨一句,神情又变得凝重:“磊子,我从电视上看过,穿山甲在野外已经不多了。尤其咱们唐桐县内,估计更加珍稀,否则也不会这么多年没人见到。这事儿你别告诉别人……万一传开,肯定会被惦记上。” “放心吧,老爷子,我也这么想的。”徐磊忙点头。 他本来打算叮嘱对方几句,没曾想老爷子觉悟比自己高多了。 聊几句闲话,看时间不早,徐磊起身告辞。 刚出门走出不到二十米,正好碰到老牛头赶着两头黄牛回村。 对方高兴的打招呼:“磊子,我还准备这两天抽空去找你呢” “牛头爷,有啥事儿?”徐磊反问。 老牛头本名叫徐善国,和徐磊爷爷一辈的。 这人和牛打了一辈子交道,年轻时帮着大集体生产队放牛,后来又当上牛经济,现在六七十岁,还一直养牛。 “这不是放假吗,昨天有游客到咱们村游玩,看上我家那几个竹筐,想掏钱买走。一个给五百块钱,我心里有点发毛,就想找你问问。” 听对方一说,徐磊才想起这老爷子除了和牛打一辈子交道,还有编织竹器的绝活儿。 徐磊以前听爷爷讲过,早年老牛头手艺在十里八村很有名。 经他手编织的竹器不但结实耐用,而且样式独特,非常漂亮。 比如农村常见的竹筐,老牛头也能做出新意。他单纯用青竹篾在筐身上编出“福”、“吉祥”、“双喜”等各种文字,不用任何颜料涂抹。甚至还可以编出鱼、鸟类等各种图案。 每到逢集,老牛头只要把编织的竹器拉到街上,立刻就引来人们争抢购买。 往往半个小时,售卖一空。 老牛头每次和人说起这段经历,脸上也是满满的自豪。他们家现在住的三间大瓦房,大部分钱是老牛头当年搞竹编挣来的。 说起来,青山镇以前很多村子有大片竹林的,不少人祖祖辈辈是竹匠。 当年唐桐河能够行船,青山镇的竹篮、筛子、簸箕、箩筐等竹制品曾经顺着唐桐河卖遍豫楚两省,相当红火。 另外青山镇还有油坊,芝麻香油远近闻名。 可惜后来随着唐桐河水运没落,很多行当彻底没落,竹器也算其中之一。 如果按照现在的非遗划分,老牛头应该算青山镇竹编传承人。 只是生不逢时,如今人们生活条件好了,种庄稼逐渐实现机械化。各种农具、竹器都没了市场,老牛头也逐渐变得沉寂,开始以养牛为生。 不过他们家里遗留下的几个竹筐,还能见证老牛头往日的辉煌。 农村人结婚前,男方需要送四色礼向女方家提亲。 四色礼一般用竹筐来装……村里人办喜事儿,大多都会去老牛头家借用。 原因简单,老爷子编织的竹筐带着吉祥图案,看着漂亮、喜庆,已经能够称得上工艺品了。 如今被游客看上,也纯属正常。 五百一只竹筐的价格,徐磊倒觉得不算贵。 据他所知,现在很多竹制工艺品一件能够卖几千元。 “磊子,这是真的?用竹子编的东西,真那么贵?”听徐磊说完,老牛头简直不敢相信。以他的老观念,怎么也想不通竹编器具能卖这么高价格。 为了让对方接受这个事实,徐磊耐心讲解到:“咱们就拿你之前在镇上卖竹筐举例子,别人一个竹筐卖三十,你为啥卖五十?” “哪能一样吗,其他人编的竹筐毛毛草草,竹篾都没拾掇干净,用起来扎手。我这竹筐编的细密结实,用两三年都不会坏,在咱们青山镇是独一份儿。”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