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崇祯二年的陕北,气候一如往年干旱。 从三月到六月,没有下过一场雨,黄土地干旱的裂出一道道口子。 然而百姓们的日子却和往年不同。若是往年,早有无数的百姓携家带口,加入流民行列,为了口吃的卖儿卖女。而今年,整个陕北几乎没有了流民。 去年皇帝御驾亲征,平定了陕北的流民之乱,惩治了所有劣绅恶吏,建立了延绥镇,然后,陕北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官道上再没有了四处乞讨的流民,百姓们都呆在自己村里,在乡正村长们的带领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旱自救。 朱由检在陕北的时候,从河南关中调集了几十万石粮食,又从陕北士绅家里查抄了大量钱粮,这些粮食足够陕北百姓们填饱肚子,支撑到夏粮收获。 而且去年陕北大征兵,征召了足足三万禁卫士卒,这些士卒粮饷待遇很好,粮饷足额按时发放,而且士兵皆脱产整日呆在营中,吃饭不用自己掏钱,每个士兵的粮饷足够养活一家人,这也是这个夏天,陕北没有出现太多流民的原因。 冬季的时候,延绥巡抚卢象升组织了全军开挖沟渠,利用上冻之前,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延安府各县开挖了众多沟渠,并召集整个陕北木匠,打造了数百架水排水车,把延河、北洛河、清涧河等河水引入到沟渠中,用以灌溉。 当然因为陕北地形崎岖不平,到处都是高原沟渠,想像关中那样开挖大的沟渠灌溉一下子灌溉几万顷田地基本上不可能。而且河流水位低,想把河水弄到高处也非常困难。所以想把整个陕北所有田地用河水灌溉几乎不可能。 这里开挖的沟渠也就数里长,能灌溉数百亩上千亩田地已经很了不得。而且高处的田地根本没法用水车把水引到田地。 沟渠能灌溉的田地好办,沟渠灌溉不了的,只能展开自救。由村长们带着青壮挑水浇田,效率很低,但能活一些庄稼便能多一些收获。 由于一下子征召了三万青壮入禁卫军,使得各村青壮数量减少了很多,为了生产更有效率,每个乡组织了若干生产互助组,平日里农田里的活计,各家干各家的,象种植灌溉,则统一行动。 田里的麦子早已收割,现在正在种植第二茬庄稼,按照官府的命令,今年不再种植高粱、谷子等秋季作物,而要种什么番邦来的作物,玉米和番薯,这让很多百姓心里非常忐忑。 粮食关系着他们的口粮,这种从来没见过的作物,让他们有些不习惯,很不安。 “这什么番薯,就这么一条秧苗,插在田里能活吗?”清涧县榆树乡,百姓李丁看着种下的红薯秧苗,喃喃的道。 “谁知道呢,从京师来的先生说这番薯亩产两三千斤,怎么可能,天底下哪有这么高产量的庄稼?”同村百姓王乙也跟着道。 “说什么呢?赵先生是京师皇家科学院的教谕,听说是礼部尚书的弟子,是陛下让他来到咱们清涧县,教咱们种植这番邦作物,难道你们不信陛下吗?”村长李林呵斥道。 “额就是随口说说,额哪敢不信陛下呢。”李丁和王乙连忙陪笑道。 他们之所以有现在的生活,全都是皇帝给他们带来的,若是没有皇帝,他们还是流民,全家早就不知道饿死了几个了。在整个陕北,朱由检现在的威望可以说如日中天,没有人敢有任何质疑。 “记住,陛下让咱们干什么咱们就干什么,不会错的。” 村长李林叮嘱了几句,挑着水桶向二里外的清涧河走去。身为村长,在领着从九品武官俸禄的同时,他要身先士卒,带头干活。 在一处土岗上,皇家科学院农科教谕赵温茂正指导者百姓种植红薯。 “先把土弄碎弄松,弄出一个窝,把红薯蔓种下,浇一瓢水,过一会儿再把红薯蔓封成这样的土堆,外面用干土封好便可。”赵温茂亲自示范着,把一株株红薯蔓种植下去。 “这红薯很抗旱,但也需适当灌溉,等到蔓长长了以后,需要翻蔓,松土,但切记不要弄伤了根茎。” “赵先生,这红薯真的能亩产两三千斤吗?”有百姓问道。 赵温茂微微一笑:“红薯在京师皇家庄园已经培育了数年,只要种时施肥及时灌溉,亩产确实能达到两三千斤。” “若是真有这么高的产量,咱们再也怕挨饿了。”围听的百姓雀跃道。 “对了,味道怎么样,好吃吗?”有百姓问道。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