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兴汉室》


    第(2/3)页

    荀攸叹了口气,慨然道:“旁人都以为国家将诏使贾诩平尚书事,唯独叔父你却不然,与我所见略同。”他语气一顿,慢吞吞的说道:“这一次国家游上林苑,别人只看到贾诩随驾,其实这算不得有多紧要,贾诩虽不张扬、游历于朝堂之外,但这些年来出谋划策不少,深得国家信重,谁也不能看轻了他。贾诩其人的分量本就不轻,该重视的应当是彼等随驾的秘书郎……”

    “阿兄现在府中校书,不然我等同去叨扰一番?”荀彧提议道,秘书监诸郎都得以随驾,而荀悦这个秘书令却安安静静的回到家中校书,这也是不合常理之处。然而荀悦此人潜心修书,很少主动参预政治,安安分分的在秘书监充当一个顾问的角色,让皇帝很敬重他的人品与学识,却并没有授予重任的意思。

    荀彧想携对方一同前去见荀悦,心里打算的不单是想了解此次游上林的背后是否别有内情,更想打探一下自己的这个堂兄心里的真实想法。

    “侍中崔公大病一场,正在家休养,其手下《皇览》的编撰大功未遂,所以临时交给了荀伯。现在荀伯手上已有自己的《申鉴》未成,还要参与《东观汉记》的追记编集,如今又接了《皇览》的集编……还是不要去叨扰他了。”荀攸是个心里有主意的,知道皇帝给荀悦安排了这么多事务,从中窥见皇帝对荀悦的任用并没有往政务方向走,而是专攻文史。加之荀悦自己也乐在其中,荀攸等人恐怕是再有什么想法,也难以说服对方。

    “其实你我之间,彼此都想到了同一处,堂兄又如何不是如此呢?”荀彧低叹一声:“中台诸尚书如吏部、度支部、兵部等等,职权皆由国家亲自定下,诸尚书也由其一手简拔。如若因吴硕这般鼠辈,而削夺尚书权,未免太过不值,也会扰乱国家心中的设计。依我之见,尚书台如今应当削夺的不是‘职’,而是‘权’……”

    “以往尚书无职事,故能奉天子之命草拟诏令,如今诸尚书已与九卿一般无二,再使其手握政令之余,又得以拟写诏令,不仅于制违和,就连国家,心里也不想见中台如此权重。”荀攸揣摩着皇帝的心理,吴硕只是个无足轻重、又处处是把柄的小角色,皇帝真要动他,谁也不会出手作保。如今这样做,并非是针对吴硕,而是想将草拟诏书的权力收回去,并交给……另一个人。

    尚书台之所以权倾天下,为朝廷中枢,不单是因为其地处宫内,靠近皇帝、又不断侵夺公卿职权,更是因为它掌握着诏书发行的权力。自从建立尚书台以来的历次政变,无不是围绕着尚书台而进行的斗争,谁掌握了尚书台,谁就能代表最高权力发号施令。而一旦尚书台没了草拟诏书的权力,就势必会沦为与九卿等同,尚书令也不再那么清贵了。

    “诶。”荀彧幽幽叹了口气,甚为可惜的说道:“当初国家以铭《平羌碑》为由,简拔了不少文学之士,彼等又都在秘书监,这今后……诶!”他早已想到了这件事,如果皇帝要另设一个专门草拟诏书的部门以代替尚书台,用善属文、不善议政的文士,那么秘书监便是近水楼台,而作为秘书令的荀悦,又何尝没有机会呢?只可惜荀悦似乎意不在此,不欲出头与贾诩争锋。

    “著书立说,本是一条稳慎为宦的法子,荀伯打算借此慢慢养望,也算是为我荀氏助长声势。”荀攸淡淡说道。

    一个士族不但要有人在朝中出仕高官,更要有足够分量的大儒名士提高声望,荀氏以前已有荀爽等一众高士,若荀悦通过为朝廷编撰文史,足可称为大儒。这是关乎于荀氏百年的大计,荀彧想到这里,忽然抬眼看向荀攸,缓缓说道:“自从入长安以来,虽渐次熟悉了不少朝中政事、人事,但对于公达你,我却没能与之做一次深谈。”

    荀攸刚要拿至嘴边的茶碗立时顿了顿,他不急饮茶,将其放回在桌案上,略一挑眉,问道:“是关乎于朝廷今后大政?”

    “都说国家有效光武之心,如今清查户口、奴婢,他日度田,也不在话下。”荀彧轻吁出一口气:“然则观其重开盐铁专营,整肃吏治,用人选官不纯任士人,可见若是以光武皇帝相比,恐有不足……公达,国家的心思,你比我更要清楚,他日若真度田量民,到了我家,则该如何?如今杨氏、黄氏,已经有些非议了,不少人在盯看着我们,此时一举一动,你我都得同出一心才是。”

    “叔父。”荀攸凝神想了片刻,忽然说道:“敢问叔父自比黄公、杨公等人如何?”

    “论及名望,我自然不如。”荀彧目光一闪,避重就轻的说道。

    “那颍川荀氏与弘农杨氏、江夏黄氏,又如何?”荀攸追问道。

    “我知道你的意思了。”荀彧这次没有回答这个设问,而是说道:“他们出头,我们不管,当然也没有为人前驱的必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