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饰邪营众-《兴汉室》
第(1/3)页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诗·邶风·柏舟】
未央宫,宣室殿。
桌案上放着未曾读完的书卷,红色的笔迹在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着,足以见读者的用心。而此时看书的人却不在桌案前,宣室殿一侧的窗户打开着,窗外阴云密布,隐隐伴随着几声春雷轻响,纵然是暮春时节,刺骨的风寒依旧,皇帝披着一件素色大氅,静静地立在窗户边。
“要下雨了,灵台上下官吏都该得到赏赐。”皇帝望着天上的阴云,语气平淡,对身后的人轻声说道。
贾诩悄然无声的站在皇帝身后,若非皇帝发问,或许他永远不会主动说话:“灵台诸人耗费数年材力、夜夜观摩天象,终成《建安历》,此新历授时于民,从此百姓耕作将不违农时,一应时节也都不会耽误了。”
“有了新历法,就得有新农书,然后还要有百工铸造新农具,使一亩地能产更多粮、养更多人。天下咸熙,黎庶富足,无论贫富贵贱,皆可读书进用……”皇帝直抒胸中的抱负,仿佛要让这突然来的气概驱散眼前的阴云:“到了什么时节,就该做什么时节的事。贾公,当初你我上林苑初次相见,一同绸缪,不正是为了今日么?”
“唯唯。”贾诩拱起手:“陛下当日所言,臣不敢忘。”
“当年任董承入朝,左不过是权宜之计,既是为了安抚西凉军心,再是想能有人为我慑服朝中大臣。”皇帝忽然提起道:“单是这两条,董承确实做的不错,可也仅止于此了。这几年敲打过、也提醒过了,一开始都能规矩些,过不了多久又开始肆意了。意志不坚,本性鲁钝,实在难堪任用。如今他看似是借由惩处管宁一事邀好于我、显示忠诚,实则是暗度陈仓,在事后出面缓和局面,以收士人之心。”
贾诩没有对皇帝的话给予回应,而是另外宕开一笔,风马牛不相及的提了一句:“董公入朝,算至如今,也有近八年之久了。”
“再久一点,他就真成‘董公’了。”皇帝脸色微沉。
董承这个人对皇帝来说其实用的并不顺心,既不能及时领悟自己的意图,甚至时不时的与自己的想法相悖,又不能老实听话,常常擅作主张,几次触及底线。起初是出于种种内部与外部的原因,没有对董承动手,如今天下一统,黄琬、杨琦等极有分量的重臣纷纷离去,曾经辅佐皇帝光复天下的宰辅大臣们只剩下赵温与董承两个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