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规划培养(大章)-《只为成就那些梦想》


    第(1/3)页

    2005年3月3日。

    燕京,

    体总训练局国家田径训练基地。

    偌大的会议室里,满满当当的坐了一屋子的人。

    “都坐吧,没那么多讲究的……”

    看着人差不多到齐,余伟立手一挥,径直坐在了会议桌上首。

    林幕和葛教练分列下位左右,会议桌上一圈坐下来的都是在队里训练的各运动员的主管教练以及部分的项目核心教练。

    在哪儿都有规则方圆,座位排列自然也不例外,虽然从级别和位置上来说,除了上首坐的那三四个人,其他的都差不多。但教练的重要与否、排位高低很多时候都是和他们的运动员挂钩的。

    余伟立说的没那么多讲究,大家不可能真没讲究。会议桌位置按自然的规则的排了下来,大家都很默契的坐到了自己该坐的位置上。

    作为朱昆的主管教练,陈国斌也终于第一次在相对正式的教练员会议上坐上了主会议桌,而且位置还比较靠前。

    短跑不同于其他的一些项目,因为不是相对集中的训练模式。其实真正在册能完全享受国家队待遇的运动员并不多。作为带他们的教练,除非原先就是国家队的人,否则身份上自然也跟着走。

    除了林幕所带的接力正选的这一批外,其他的经常能在各大训练基地露面的、甚至偶尔代表国家参赛的,大多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国家队运动员。

    像现在经常跟队训练的比如那几个小孩,比如文勇、胡珂和张蒙,也包括之前的朱昆都不是。

    因为世青赛、奥运会,一年时间,两场大型比赛,从去年11月冬训开始,朱昆才成功成为一名真正的国家田径队短跑运动员。而他也终于成为了国家队正式在册的短跑项目主管级教练。

    一年的时间让陈国斌感怀良多,看了看上首开始开场说话的余伟立,看着余伟立下首端坐的林指导,也让他对于需要继续努力的心更坚定了些。

    眼神不经意的瞥向外围靠墙边的那一排椅子上,去年,他就差不多坐在了那个位置,心思忐忑的参加了一次会议。而此时,那里坐着的却是一个跟他年龄相仿,看起来同样紧张和忐忑的人。

    就在陈国斌看过去的同时,那人也似有所觉的同时看了过来。相互间微笑着点了个头后,陈国斌收回了目光。

    真是各有各的缘法,希望不要辜负了这份幸运吧!

    陈国斌暗自笑了笑。林指导、他,还有这位同样从田径的“穷乡僻壤”一步登天的走到这里的人。因为带路人,因为差不多的际遇,陈国斌默默的送上了祝福。

    被陈国斌送上祝福的这一位,此时也是同样收回了目光,看向会议桌四周,又看向了上首。

    他就是刘通,来到国家队已经20天,而这一段时间,又一个以临时工身份进来的他自然吸引了不少目光。

    那些眼神中有带着友好、鼓励的,更有带着羡慕嫉妒的。就连他进会议室前到现在坐在这里,才止不到10分钟,就已经感受到了不少目光的关注。

    会议桌坐的人不少,但还是空了几张椅子的。可哪怕是靠墙他们所坐的这一圈椅子上坐的齐齐整整,也没人去往会议桌上去坐那些位置。

    主管和主要分管坐会议桌,首席助教坐外围,更普通的助教连进会议室的资格都没捞着。

    他因为算是跟在教练身边的唯一助教,才有幸获得了这个进来的资格。在他想来,这也许就是那些羡慕嫉妒眼神的来由吧。

    在感慨似乎等级无处不在的同时,也越发了感受到了教练单枪匹马从濡须杀来燕京,并一步步到现在能坐在次席位置上的那份不易。也让他对于现在的处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他是林指导带进来的,他成为了林幕的助理教练,他还被安排负责林指导手下的潜力运动员的日常训练。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又是一个朱昆和陈国斌。

    声音、怪话,包括不少事情他都有耳闻,或者人家就没打算避开他。在意不在意的都只能放在心里,更努力些才是应该的。他也希望能有陈国斌他们的那一天,

    “两站室内赛结束了,再过两天就是最后一站燕京站的比赛。正好大家都回来燕京,咱们根据今年的大赛情况就一些问题简单议议……”

    刘通的心绪在翻滚,而主位上的余伟立开宗明义,拉开了会议的序幕。

    一位位教练就冬训完成后,两站比赛下来的检验情况做了些小总结,也分别的说了下接下来的比赛和备战情况。

    能轮的到发言的人依次发言,就各自运动员和下一步要安排的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情况做了下介绍。

    其间,余伟立和林幕也偶尔插几句,训练的工作大致没做什么评价。他们也就是针对于比赛的安排上给了些指导意见。像以前那样一年都不参加几次比赛的情况肯定不能再继续了。

    而且,就算不为竞技考虑,单是为了国内的氛围,也该多考虑让优秀的运动员去多参加比赛继续活跃下田径市场。

    03年04年两年,田径的高歌猛进,让国家相关部门有了不少底气去引导国内的田径氛围。现在需要的是,更进一步的培育。

    “好,今年的大赛就是世锦赛,队里也希望能有更多的运动员达到各项目参赛标准。有了成绩的再接再厉,还有些欠缺的那就要更努一把力。”

    “林教练,你有什么……”

    面对余伟立的询问,林幕稍犹豫了下后,点了点头。

    “余指导已经讲的很全面,我没什么要补充的。不过,就运动员的培养情况,说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林幕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身体偏转,面朝向其他在座的教练员。

    真是……

    刘通目视着林幕,心里隐隐的既雀跃,又佩服,让他不知道该如何去评价。

    身姿挺拔,卓然而立,淡然却也威严。准备讲话时,所有教练都给了他跟余伟立差不多一样的尊重对待。甚至他能感觉到的,或许还要更多些重视。

    一场会开到现在,他的心思一直在翻滚着,时常的分神去关注会场内的动态。直到这时,他强迫着自己收拾了所有心情。

    “……运动员是所有运动项目对外的主体,需要靠训练来提高成绩,用成绩来表现运动本身。提高运动水平是一个不变的主题。如何提高,或者说如何去培养,这要靠我们这些教练,也是关键。

    大家都是有经验的教练员,训练手段的先不说,单就运动员的培养规划上肯定都有着自己的一套心得。好的坏的,我们现在也不做评价。趁这个机会我就把我个人对于运动员的培养规划做一个简单介绍,合理与否,可以参考分析……”

    林幕的话暂一落定,会场里的人顿时都打起了精神。

    一次次的证明,林指导很多时候的个体建议情况,真的很有些建设性,这不由的他们不上心。

    “在国际上,通常人们普遍认为,除了那些天赋超異稟的不算,培养一名顶级的短跑运动员需要花5-6年的时间。这5、6年的时间,他们也通过训练和一场场的比赛逐步去打磨,直至巅峰。

    再之后如何,更多的是水磨工夫,看天赋,也看运动员自身管理。看起来是一整个过程,其实细分析下来,都有着他的阶段性的。

    在座的差不多都和我一起奋战过两年的冬训了,如果还有印象的话,应该记得,我在第一次冬训短跑组会议上曾说过。提高运动员水平,是打破旧有平衡的情况下去建立一个新的平衡。这就是一个个的阶段过程。

    如果潜力尚存,那这样的过程该是循环往复的。目前也有不少教练员针对自家运动员做出了一些培养调整。。是好是坏,成绩能反应问题……”

    会议室很安静,当林幕说及此时,他们不由的就看向了会议室里更靠前一些位置上的那几个人。心里着实的有些感触。

    也只是稍感触下,他们也无暇再分神,因为林幕的话还在继续。

    “训练、培养是手段,提高成绩这是目的,但我觉得,更要有规划性。咱们国家不同于大多的国外国家,我们的举国体制和运动团队的性质决定了,我们也必须要有这个规划。

    规划的依据也只能针对于大赛来制定,世锦赛、奥运会、亚锦赛、亚运会,甚至全运会、城运会,这都是规划的依据来由。因此我们需要为运动员们更有针对性、计划性的来开展培养和训练工作……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