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藏兵-《蜀臣》
第(2/3)页
百战余生是为精锐。
在可承受的代价之内,以频繁的战事磨练将士,也算是一种另类的演武。
看是残酷,但这是“慈不掌兵”的诠释——怜悯了少数人,便会无视了多数人。
不过,有所悟的郑璞,心中还泛起了些许怪异。
丞相现今意向的绸缪之举,几与他在巡屯田春耕时所思竟殊途同归。
“丞相,先前璞亦曾有以攻代守之思。”
按捺着心中讶然,郑璞拱手作言,“不过,是时璞并未思及从交州引入劳力,故而思得募兵之策,乃是藏兵于民。”
藏兵于民?
闻言,丞相微微扬眉,若有所思。
盖因在前汉时的“都试”制度,便是藏兵于民。
前汉制,黎庶男子年满二十三,皆要在郡内服兵役一年,接受射御、战阵等方面的训练;且每年八月或九月郡太守皆要以“都试”的方式讲武,旨在加强地方武备。
只不过,此制度也会导致太守职权过大。
如王莽篡汉时期,东郡太守翟义便利用都试之机纠集兵马反莽、光武刘秀也曾谋划在都试时夺兵权举事。故而在光武复汉后,朝廷为了避免地方武备被有心人利用诱发动乱,便罢了都试制。
现今若是再复此制,乃是将日后募兵演武的时间缩短了,对时局大有裨益。
且都试制度亦是雄烈汉风的彰显,有利于激发黎庶志在军功、及壮觅封侯的锐气。
自然,此举催生太守权柄过高亦难免。
但以丞相之智而言,提前规避此患易如反掌。
只需从朝廷中枢派遣每岁主事都试之人,将职权不授予在郡太守,便可泯灭绝大部分隐患了!
第(2/3)页